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高額人情消費成農村惡俗 告別人情債啥辦法靠譜?
人情消費面前沒有贏家
滿月、百天、周歲、大壽等各種生日宴,初中、高中、大學等各種升學宴以及買房、購車等各種名目的“喜事”,隨著生活成本增加而水漲船高的“人情消費”,讓農村居民不堪重負。
桂華等人在湖北秭歸的調查顯示,農民家庭收入中約有三分之一用于人情支出,部分家庭甚至達到一半。
而據媒體報道,在巫溪縣某村,2016年全村共辦了100多場酒席,村民們一年送禮達到一兩萬元,多的甚至有四五萬元。村里人均年收入不足6000元,多數村民外出務工。“為了人情,有的村民甚至把自己的養老保險金都送出去了”。
國家統計局青海調查總隊曾對青海農村居民“人情支出”狀況進行抽樣調查,發現“人情支出”年均增速高出人平年均純收入增速12個百分點。
在人情債面前,每個家庭都成了輸家。
桂華解釋說,人情本身是消費性的,表面上看,你來我往,似乎平衡。但實際上,每次人情活動都需要酒席開支,人情活動越是頻繁,酒席開支就越多,最終農民的大量收入都因為操辦酒席而被消耗。
“最后的結果,要么是那些收入少的人玩不起‘朋友圈’而退出社會活動,要么只能硬著頭皮撐下去而影響家庭發展。”桂華認為。
桂華認為,當下人情習俗之變,源于社會生活變化的兩個方面:一是城鎮化加速人口流動,傳統的鄉村社會關系趨于解體,農民的日常交往范圍擴大,“朋友圈”變了;二是就業機會增多,農民的收入變得多元,鄉村社會內部出現一定程度的分化,金錢物質因素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變大。如此,便發生了農民離開人情禮金很難談感情的怪現象。
編輯:梁霄
關鍵詞:高額 人情 消費 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