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帶出人才 傳承好戲
文化部實施“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重點培養戲曲好苗子——
在名家傳戲成果匯報演出上,北京京劇院青年演員周恩旭匯報表演葉金援所授《挑滑車》。馮金明攝
國家京劇院青年演員宋云飛(左一)在劉琪(右一)指導下排演《小放牛》。資料圖片
去年12月5日至11日,“名家傳戲——當代京劇名家收徒傳藝工程”成果匯報演出在京連演7場,來自全國各地京劇院的近40名優秀青年演員,表演了《夜奔》《挑滑車》等劇目,收獲廣泛好評;而在此之前的9月9日至12日,江西撫州則舉辦了第三屆“名家傳戲——當代昆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成果匯報演出,越來越多的青年優秀人才嶄露頭角……
戲曲是角兒的藝術,青年人才培養是戲曲傳承發展的根本保障。歷史上,科班和師徒相傳、口傳心授的師徒制培養了眾多名家。隨著戲曲院校的相繼成立,大班制、集體制培養了一大批后備人才。發展到現在,為更好地促進拔尖人才的涌現,文化部實施了“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希望推動以口傳心授重點培養好苗子,也讓名家好戲得以薪火相傳。
老藝術家是承載戲曲傳統最鮮活的力量
2016年,國家京劇院青年演員宋云飛在名家傳戲工程中得到了著名京劇武旦演員劉琪的指導,學習的經歷讓宋云飛“幸運不已”。“我一周至少和劉老師見兩次,有時候甚至天天見,所以學習幾乎沒有中斷過,基礎打得很扎實。老師今年都78歲了,依舊十分嚴謹認真,上課教授每一個動作都是不厭其煩一點點做示范,對我的要求也是絕對不能馬虎,每一處細節都必須精確、到位。”談起在劉琪的指導下排練《小放牛》《小上墳》的情景,宋云飛十分感激。
劉琪先后師從邱富棠、馬宗慧、趙桐珊和“四小名旦”之一的宋德珠先生。“我是在前輩藝術家的幫助下成長起來的,所以現在就是把老師教授給我的東西,把老師對我的感情傳遞給下一代。”劉琪說,“這兩出戲稱得上我的代表作,我13歲就開始學習《小放牛》,不斷體會、演繹,在各種重大場合都受到了熱烈歡迎。學來得不容易,所以把它們傳承下去也是我的心愿。”
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副團長李銘說,孟廣祿、張克、石曉亮等藝術名家當初都得到了頂尖老師的指導,“他們到了這個年紀,又經過長期舞臺實踐,都深感已經到了感恩各界并承擔起傳承責任的時候了,所以‘名家傳戲’工程可謂恰逢其時。”
據悉,2012年起,文化部啟動了“名家傳戲——當代昆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首度在國家級層面上建立了昆曲藝術人才傳承創新機制。2015年起,“名家傳戲”的范圍進一步擴大,涵蓋了昆曲、京劇、地方戲曲,聘請了一批老一輩戲曲名家,采用“一帶一”或“一帶二”的形式,每位名家向1—2名學生傳授2出經典折子戲;2016年,“名家傳戲”面向全國戲曲院團,扶持范圍惠及更廣。最終在全國各級各類表演藝術團體共扶持100組,其中京劇29組,地方戲71組,藝術家以“一帶二”的方式向每位學生傳授2出經典折子戲。
在之前的第六屆中國昆劇藝術節上,第二屆“名家傳戲”的28位青年演員進行了成果匯報演出。有專家觀察到,名家傳戲不僅有《牡丹亭·尋夢》《西廂記·游殿》等演出頻繁、習者頗多的熱門劇目,各指導老師不斷教授和強調嚴謹和規范之處,讓好戲不至于“油了”“亂了”;還有《雙珠記·投淵》《十五貫·男監》等在舞臺上已然罕見,甚至瀕臨失傳的劇目,讓好劇后繼有人。
作為非遺,戲曲的傳承必須是活態的,而到了高端傳承上,厚實的經驗尤其珍貴。“戲曲要想發展,必須在傳承上先打好基礎。而名家、老藝術家是承載戲曲傳統最鮮活的力量。”福建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評章說,老老實實、扎扎實實地從名家老藝人身上學習經典折子戲、傳統大戲是最好的傳承方式之一。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文化部 名家傳戲 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