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政務新媒體如何從有走向優:戒盲目吸粉 精準對接受眾
要共享開放,戒單打獨斗
加強部門聯動,強化聚合效應
負責運營當地政務新媒體的湖北當陽市河溶鎮工作人員易佳,想要豐富官微內容,卻遇上了難題:歷史文化、風土人情、開展活動的圖片、視頻資料缺失斷檔。
專家建議,部門間良好的聯動協同,既能有效支持政務新媒體的內容,也能有力推動危機化解、工作開展。
《2016年人民日報·政務指數微博影響力報告》中提到一個協同案例:南昌市一橋洞下男子養棄嬰7年,微博“@南昌發布”發現后,第一時間聯系棄嬰所在的青云譜區,當地區委副書記牽頭,將公安、政法、教育、街道、宣傳等部門召集,協調解決棄嬰上戶口、入學、居住、生活保障等問題,事情得以妥善解決。
朱春陽舉例,有些政務微平臺網上網下形成協同效應,河南鄭州市供銷社創辦的公益營銷助農賬號聯盟就很有代表性。鄭州市供銷社主任劉五一不僅自己擁有130多萬微博粉絲,還充分發揮“@鄭州供銷”和子賬號“@西瓜辦”“@新媒助農”等官方微博的帶動作用,解決農產品買賣難的問題。在鄭州供銷官方微博推動下,全系統組建電子商務企業6家,發展網店52家,網購規模不斷擴大。
從全國范圍來看,一些知名政務新媒體“大號”已在建立跨部門聯動機制上有所行動。比如,“上海發布”辦公室就設在市政府大樓內,其成員來自市政府綜合處、應急處、新聞辦等,實現了信息的跨部門流通。
要效果導向,戒盲目吸粉
智能分發,個性傳播,精準對接受眾
翻閱各類政務新媒體的介紹資料,即便地域不同、信息與服務不同,在介紹各項工作時都附上了點擊率、轉發量及排名,無一例外。
“政務部門職責不同,投入資源、人手不一,效果肯定不同。”張志安認為,排行榜可作為重要參考,但也不應過分看重,“排行主要反映數量指標而非質量指標。為了追求點擊率,部分政務新媒體也淪為‘標題黨’,過分走煽情路線,這需要反思。”
“一些政務平臺讓運營者投入大量精力去‘吸粉’,做了很多與內容創作無關的工作,通常還費力不見效。”今日頭條總編輯夏勇認為,閱讀量并不是評價政務文章質量和傳播效果的唯一標準,因為政務文章具有領域性和區域性的特點,目標受眾只是與之相關聯的部分人群,閱讀量有上限。
夏勇認為,通過智能分發采取個性化的傳播,能讓政務信息精準對接目標受眾。他舉例說,2016年12月,湖南“株洲發布”提示“荷塘區財富小區、天順山莊小區等兩個小區明天計劃停電,請大家做好準備”,如果在以網絡粉絲為受眾的平臺,這樣的民生資訊或許會被其他信息淹沒,而通過彈窗精準推送給這兩個小區的2669個用戶,就能起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政務新媒體比較理性的評價標準是什么?在朱春陽看來,最重要的考核標準是:是否與網絡媒體平臺、本地網民建立起良性的互動網絡,形成彼此信任的關系。
具體從指標上該如何衡量?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沈國麟提出了這樣的衡量維度:要有量上的分析,包括發表頻次與更新頻率,原創內容比例,形式是否豐富;也要有定性的判斷,包括渠道來源是否可靠權威,網絡群體性事件中的政府回應是否及時、突發事件政府應對態度是否積極、政府回應內容是否全面、渠道是否多元,甚至還包括信息傳播的效果,比如網絡群體性事件中處置不當的政府官員事后是否被問責等。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政務 媒體 信息 精準 受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