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好聲音 好聲音
周漢民:不忘初心負重前行做改革開放新標桿
上海自貿區三年來的努力和成就,一言以蔽之,就是聚焦制度創新,開啟了我國“以更大的開放倒逼更深入的改革”的自貿區3.0時代
上海自貿區運行三周年,李克強總理第三次考察上海自貿區,對這一改革開放試驗田三年來的體制、機制和法制創新,給予高度評價并再次強調“中國仍是全球最佳投資目的地”。
縱觀上海自貿區三年來的努力和成就,一言以蔽之,就是聚焦制度創新,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高水平的自由貿易區,推動投資、貿易、金融和事中事后監管四大領域的改革創新措施全面落地,又孵化出了天津、廣東、福建三大自貿區,并催生了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七大自貿區的行將誕生,開啟了我國“以更大的開放倒逼更深入的改革”的自貿區3.0時代。
總結上海自貿區三年的成果和經驗,集中在一點,就是堅定不移地朝著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方向,砥礪前行。
以法治化而言,無論是2013年9月30日的第一份負面清單、2014年7月1日的第二份負面清單、2015年4月8日的第三份負面清單,還是國務院兩次共取消59項審批制度,都無不集中在法治革命這一焦點上,從準入前國民待遇到負面清單的實施,開創了我國利用外資和外資企業管理的新局面。更值得贊揚的是,2014年8月1日生效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在自主改革、法無禁止皆可為、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企業注冊便利化、海關和檢驗檢疫監管制度改革、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五大金融創新、六大事中事后監管制度、一公平四保護、進一步增強透明度等方面,領中國地方立法改革風氣之先,可以成為未來我國制定統一的《自由貿易區法》的基礎性文件。
至于國際化,從上海自貿區設立第一年,外資企業占比僅5%,到今天外資企業占比達20%,充分說明上海自貿區的改革與國際自貿區發展趨勢保持同步,并行不悖,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績。由此,一系列國際級和國家級交易中心的設立、FT賬戶的更加開放、金融改革“51條”到“新40條”的推動,無不說明上海自貿區在對照國際最高標準的道路上,矢志不渝。
在便利化方面,無論是投資領域還是貿易領域,無論是金融領域還是事中事后監管,上海自貿區一系列的創新不僅惠及企業,而且為我國其他自貿區實踐提供可資借鑒的生動范例。
因而,上海自貿區真正起到了苗圃的作用,其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源源不斷,更為重要的是,它對整個浦東新區的輻射,使得占地面積僅為浦東十分之一的上海自貿區,2015年創造了浦東75%的生產總值,而且為浦東新區政府的行政改革,提供最強而有力的推動。
萬變不離其宗,上海自貿區應當成為國家進一步對外開放和深化改革的壓力測試場。
首先,應當高度關注已歷時8年、談了31輪的中美雙邊投資協定。特別是要及時對標該協定的相關負面清單內容,以更大的開放舉措,為協定在可預見的將來正式生效,做好壓力測試。
其次,要以上海自貿區實際行動加快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日本和韓國同為我國重要貿易伙伴及投資伙伴,中日韓如若成功達成自貿協定,將成為全球繼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之后的第三大經濟貿易區,上海自貿區理應為此做出新的努力。
第三,對接“一帶一路”戰略,為正在進行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即RCEP的談判,提供鮮活的中國實踐和某些領域進一步開放的中國方案。
總而言之,上海自貿區不僅是上海的,也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在中國高高舉起自由貿易的旗幟,全力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努力促進諸邊、多邊貿易和投資自由化進程之際,上海自貿區的努力是獨特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編輯:韓靜
關鍵詞:自貿區 上海 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