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書畫界“祖宗很忙”
在電視“鑒寶”節目中,最常見的假套子就是“這是我爺爺傳下來的”“我爺爺的爺爺那時就有”,人們調侃之為“爺爺很忙”。這些日子在書畫家的推介文字中,也常見“幼承庭訓”“書畫傳家”“書香門第”“書畫世家”,從小“耳濡目染”“承續先祖”等與“血統”相關的字樣,可以稱之為“祖宗很忙”。
“以史為鑒”“尊重傳統”從廣義上說是對社會、對人生、對文化藝術很有價值的客觀態度,但如果過分強調了祖宗、過分注重了血統,尤其是把歷史上的人與事經過改造后生拉硬扯地為己所用,成為專用以迷惑大眾視聽的道具,就很值得推敲,甚至是荒誕可笑的了。這種現象過去偶爾有,但只發生在軍界、政界和民間,今天卻成了書畫界的尋常事,具體就表現在“祖宗很忙”上。先講兩則故事吧。
據清人編著的《敘異記》載:有秦姓某人,自稱祖上為顯赫人家。他人戲問“秦檜乎?”答“秦始皇”。他人皆笑。笑什么?笑他太淺薄了。秦始皇姓秦嗎?
又傳某地有潘姓、楊姓兩族比村而居。久之該地形成一個不成文的風俗:潘、楊兩族既不可通婚,甚至不能相互往來,視若仇敵。原因是潘、楊二姓之先祖從宋代就是對立的。依據一是《楊家將》,其中許多楊姓人物都是被潘姓的潘仁美害死的;依據之二是《水滸傳》,其中的潘姓女子潘巧云又是被楊姓男子楊雄殺死的。真可謂“殺祖之仇不共戴天”。
還好以上二則以祖先為軸心的故事不是為了裝飾自己、嚇唬他人的,與私人利益無關。一旦把先祖拉進來再沾染上私人利益,那就不只是可笑、可憐、可悲,而且是可惱、可恨、可憎甚至可怕了。再說幾則事,這回是真事。
一位剛屆60歲的畫家在自撰文字簡介中說:“先祖是清代名儒(未提名字),父親是晚清秀才。”這就不對了。我們可以大體推算一下:就算他父親長他40歲,到今年2016年也就100歲,2016減去100,他父親是1916年生。算他早慧,15歲中秀才,也是1931年。1931年還有科考嗎?還有中秀才之說嗎?這不明顯在編瞎話嗎?
一位書家說他明代的先祖是一位侯爺,清時曾出了五位進士。具體到他父親,說是曾是蔡鍔組織的護國軍中的一位師長,文武雙全,晚年以書畫稱譽一時。這又不對了。他今天50歲剛出頭,蔡鍔等組織護國軍討伐袁世凱是1915年年底到1916年6月的事,就算他在護國軍當師長的父親當時25歲,那推算起來也是1890年左右生人,該書家生于上世紀60年代中期,難道他父親近80歲才有了他這個兒子?太不可能了。這牛,吹得有點兒過了。
我還必須要提到一位名氣很大、爭議也很大的畫家,已被門人、弟子、粉絲、圈內人尊稱為“國畫大師”了還不滿足,又到處宣揚自己的古文、古詩詞根底如何如何深厚,到處兜售自己的國學知識,最后連吹帶捧,終博出個“國學大師”的尊號(真沒聽過見過他在國學上有什么驚人的成績)。但這還不滿足,又多次說宋代大官、大文豪×××是自己××代嫡系先祖(不知有沒有正式家譜之類的資料可證),動輒在公眾場所口稱“敝先祖×××公”。被他拉出來當祖宗的這位宋代大文人是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的,如果該畫家也是憂國憂民愛國愛民之士倒也算繼承了祖宗遺風。遺憾的是,他的諸多行為已證明他不但不愛國不愛民,反而是去國害民。所以,我們只能說他這是在粉飾自己、迷惑他人,為獲取更大的私利在添佐料、加砝碼。
門第、血統這個東西的被重視程度,在中國歷史上是有過大的起伏的。在文明社會制度尚未完整確立的氏族社會、奴隸社會,家族(士族)、門第與權勢、地位、集體活動范圍等緊綁在一起,的確起著支配社會行為的作用。從封建社會的秦代開始,其作用逐漸減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英雄不問出處”等成了打破家族、門第枷鎖的宣言與口號,到唐宋時,其影響幾近于“零”了。以唐代為例,詩人李賀有著正宗的皇家血統,結果連功名的邊兒都沾不上,一生中最輝煌的也只是做了三年連品級都進不了的太常寺奉禮郎。對鼎鼎大名的李白,學術界有一種說法,說他是唐太宗嫡親兄弟的后裔,血統夠正宗的了,但不管他本人怎么努力,終究布衣一生。到清代,對門第、血統有所重視,但因民國時期的草莽英雄紛出,這重視也就成了曇花一現。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新中國成立之后,高出身、貴門第不但不是榮耀,反而成了枷鎖,凡身世(哪怕遠親中)沾有官僚、資本家、舊軍官、地主富農一點兒邊的,黨入不了,官當不了,找不上好工作,找不上好對象。這一狀況的終止大約始于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那一刻。富起來的一部分人是不愿意被說成一夜暴富的土財主、土老冒、暴發戶的,多不雅?很希望找出一個名祖貴宗來證明自己的“富之有據”。
書畫界中聰明人多,反應快,很快聞到了這一風潮中可資利用的元素,于是如上列事例般的種種鬧劇出現了。
鬧劇也是劇?!叭魏螒騽∧_本在邏輯上都是有破綻的(法國劇作家喬治·桑語)?!本幵烀尜F宗者的最大破綻是他們忽視了藝術規律,忽視了一個人成材所應具備的條件。
不要說你××代名祖的光環照耀不到你這個××代玄孫的身上,就是你親爺爺、親父親藝術上多么高貴多么偉大也與你的藝術成就沒一毛錢關系。歷史上除王羲之兒子王獻之、李思訓兒子李昭道、米芾兒子米友仁這么寥寥幾位算是繼承了門庭的榮耀外,有多少大書家大畫家的后代在藝術史上留下姓名?就是王羲之,除了王獻之,其余兒子、侄子、孫子、外孫子一大堆,怎么就都默默無聞了?難道他們沒學過書法?沒“幼承庭訓”?向文徵明學畫習書的兒子、侄子、堂侄、堂孫加起來至少有一個排的數,除了長子文彭、次子文嘉、侄子文伯仁可以算是人物外,其他的就上不了臺面了。不過這已屬榮宗耀祖之特例了。據說蘇軾的兒孫、趙孟瞓的子侄、董其昌的后輩也多有習字練畫的,但都無甚成就。所以,這門第、血統什么的,實在不可信;“幼承庭訓”“書畫傳世”“書香門第”等等的說法,實在只是一種戲說性的文字修飾詞語。
把早就丟棄的門第說、血統觀重又撿回來擦了擦洗了洗然后當成寶貝大肆炫耀,如果你說不是用以騙人唬人忽悠人,還能做出自圓其說的解釋嗎?
書畫,是一種技藝,提高技藝才是正理。
書畫,可以由技進道,但憑的是綜合修養、綜合能力。
多高貴的門第、多顯赫的祖宗,也蔭護不了你技藝的提高,也佑護不了你由技進道,也拭不去身上的任何污點,如果你已沾有污點的話。
人啊,還是老實點好、真實點好、規矩點好。不要讓祖宗再忙了,忙死也沒用。
編輯:陳佳
關鍵詞:書畫界 “祖宗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