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精準扶貧要力戒形式主義作祟
“只轉轉、不用心”“只談談、不落地”……針對部分地區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出現的形式主義傾向,國務院扶貧辦近日發出通知,要求切斷形式主義的思想根源,及時糾正扶貧工作中的形式主義等傾向性苗頭性問題,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看貧困老鄉能不能脫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扶貧開發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了6億多人的脫貧致富。但同時也必須清醒認識到,全國仍有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而且不少群眾貧困程度還很深,幫助這些群眾擺脫貧困絕非易事。這還只是在面上遇到的巨大貧困人口數字挑戰,還有里上存在的形式主義扶貧方法的挑戰。相對來說,后者的挑戰更為嚴峻,因為形式主義扶貧現象一直以來都存在,在一些地區特別是極度貧困地區,表現得更為突出。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部分地區脫不了貧的根本原因。
無論是基于成功經驗,還是基于中央要求,做好新時期扶貧脫貧工作,最重要的都是把握好“精準”二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必須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精準扶貧與形式主義完全不相容,一旦搞形式主義,精準扶貧的結果只能是失敗。從一定意義上說,形式主義也正是緣于不精準,一沒有弄清楚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真正需求,二沒有從根本上想方設法幫助貧困戶徹底脫貧。最常見的就是簡單發放錢物,只幫助解決一時困難;或者不尊重貧困群眾意愿,不符合當地發展實際,盲目上項目,搞“一刀切”式產業扶貧。這不僅會助長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等著別人送小康,還有可能讓貧困群眾貧上加貧,讓中央精準扶貧政策跑漏跑偏。
前不久發生在甘肅的“楊改蘭悲劇”,盡管事件的根本原因是個體人性的扭曲,但也將當地的深度貧窮以及形式主義的扶貧政策呈現出來。低保政策涉及到每一個貧困戶的切身利益,而且是可以直接變現的利益,但是當地卻把低保資格交于村民代表、村干部等人投票決定。這樣的簡單票決方式,很可能造成投票標準不再是貧困與否,而是鄉情或者家族利益,這在廣大農村地區并不少見。如此決策明顯違背精準扶貧的政策設計,結果就成了一個名義上公平公正、實際上冷漠無視的形式主義評選過程。更有甚者,在一些缺少對村干部足夠制約的地方,低保、扶貧政策很容易由村干部說了算,將中央好政策異化為中飽私囊、損公肥私的工具。推進精準扶貧,首先就要警惕好政策在基層的異化現象,讓公眾看到中央扶貧開發在動真格,看到形式主義扶貧在基層再也走不通了。
精準扶貧,說到底要搞清楚“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三大問題。先要找到“窮根”,明確靶向,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然后要明確扶貧主體,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核到位;最后是對癥下藥、靶向治療,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即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明確了方向,還要在實施過程中加強監管,防止繼續走形式主義的老路;要建立駐村干部召回制度,對不作為、不務實、不合格的扶貧干部堅決撤換,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
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最怕形式主義作祟。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扶貧 小康 形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