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湖南全面展開國家級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 不讓非遺瑰寶“人走藝絕”
國慶節前夕,湖南省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搶救性記錄成果專家評審會在長沙舉行,全省首批14位國家級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接近尾聲。
荊河戲國家級傳承人蕭耀庭的搶救性記錄舞臺現場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堪稱各個領域的“國寶”。由于時代變遷、后繼乏人等原因,一些非遺項目隨著傳承人的去世而“人走藝絕”。湖南正在開展的搶救性記錄工作,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這一尷尬。
一些非遺項目面臨“人走藝絕”
自古沿襲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往全憑傳承人的口傳心授實現代代傳承。這些傳承人,如人類傳統文明的“活化石”,是不可復制的“國寶”。他們是傳統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過程中,不可多得的承襲了更多傳統基因的一代。
從2007年至今,文化部共公布了4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名單,其中湖南有76位。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灘頭年畫的鐘海仙、李咸陸,寶慶竹刻的曾劍潭,土家族打溜子的羅仕碧,土家族茅古斯舞的彭英威,侗族儺戲的龍子明,辰州儺戲的李福國,踏虎鑿花的鄧興隆等13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已先后離世。
文化部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1月底,文化部公布的4批1986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已有235人離世,在世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超過70歲的占到50%以上。
“全省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平均年齡約65歲,其中最大的已經80多歲?!焙鲜》沁z保護中心副主任梁向東表示,一些非遺傳承人年歲已高,而后繼乏人,面臨“人亡藝絕”,再不搶救就來不及了。
2015年,文化部啟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利用數字多媒體等現代技術手段,全面系統地記錄傳承人掌握的非遺知識和精湛技藝,為后人傳承、研究、宣傳、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留下寶貴資料。
用數字化手段保存非遺瑰寶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啟動后,湖南的14位傳承人成為首批搶救性記錄的對象,包括田仁信(土家族擺手舞)、趙明華(瑤族長鼓舞)、劉永安(邵陽布袋戲)、彭延坤(長沙彈詞)、何靜華(女書習俗)、龍開春(侗族儺戲)等。他們中,最小的60多歲,最大的已超過80歲。
當搶救性記錄工作小組找到女書習俗國家級傳承人何靜華時,她高興地說:“用數字化手段保存非遺是利在千秋的事?!迸臄z負責人楚星說,拍攝的第一天,近80歲的何靜華老人,一直興致勃勃地講到晚上11時。
流傳于湘鄂川一帶的荊河戲,過去有“湖南成班,沙市唱戲”之說。而今,澧縣荊河劇院成了湖南唯一能演荊河戲的院團。后繼乏人,一直是荊河戲國家級傳承人蕭耀庭心中的憂慮。當搶救性記錄的攝像機架在他面前時,他真誠地說:“你們花人力、物力記錄我一輩子的心血,太感謝你們了!”
“但讓人又遺憾又欣慰的是,今年夏天,苗醫藥(癲癇癥療法)的國家級傳承人龍玉年在采錄完視頻后不久便去世了?!焙鲜》沁z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胡敏說,本來還想補拍一些內容,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讓搶救性記錄涵蓋每位國家級傳承人
湖南省非遺保護中心非遺專干鐘妍介紹,第一批搶救性記錄名單,選擇的都是年齡偏大、體弱多病的傳承人。不過,從第二批開始,還將考慮技藝黃金期的問題,表演藝術類的如果即將過黃金期,將優先進行搶救性記錄。
也因為首批搶救性記錄的對象年齡偏大、體弱多病,工作面臨不少困難。今年80歲的長沙彈詞傳承人彭延坤,近些年身體一直不好,目前搶救性記錄工作還未完成一半。醴陵釉下五彩瓷傳承人鄧文科,因為長期生病,難以適時配合,搶救性記錄工作進展較慢。
據悉,文化部為每一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安排了40萬元經費,利用數字多媒體技術,完整記錄傳承人口述、技藝操作表演、傳承教學的過程。
搶救性記錄涵蓋每一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十三五”期間,湖南將全面完成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工作。胡敏介紹,如果還沒來得及采錄,傳承人就去世了,就采訪傳承人的親屬、徒弟或有關專家,把與傳承人有關的一切盡可能完整地記錄下來。
據悉,在首批工作完成后,湖南將適時啟動第二批14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工作。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非遺 湖南 國家級傳承人 搶救性記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