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資金“脫實向虛”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幣貸款7.5萬億元中,其中2.3萬億元投向了購房貸款,占新增人民幣貸款的31%,加上1.1萬億元投向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貸款,約占新增貸款的15%,上半年的新增貸款,約有46%是投向了房地產市場。可見,資金“脫實向虛”問題,不僅沒有得到改善,反而在房地產市場的復蘇中變得更加嚴重了。
銀行如此青睞房地產業,包括居民房貸,理由很簡單,防范風險。畢竟,開發商有土地、房產做抵押,有的還附加了其他企業的擔保。而居民的個人房貸,大多也是以房產做抵押的,且抵押率都很低,當然是風險最小的了。
但是,這里忽視了一個最基本的概念,那就是資金的流動性。銀行的資金也都是儲戶的資金,包括企業、個人、政府等各種儲戶。這些資金只有流動起來,才能實現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佳化,才能避免可能出現的兌付風險。否則,總有一天出現周轉不靈的現象。而將資金投向房地產領域,其周轉速度顯然要比實體經濟慢得多,資金的使用效率也要差得多。這也是為什么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超百萬億的信貸資金投放出去,經濟卻仍然持續下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很顯然,銀行以這樣的方式防范風險,既是“自殺式防護”,也是自挖陷阱式防護。從眼前看資金是安全了,實際上風險更大。首先,實體經濟得不到銀行的支持,就會因為資金問題而出現大批企業經營不下去的現象,導致銀行已經貸放給企業的資金出現風險。盡管近年來銀行資金大量流向了虛擬經濟,但是,實體經濟領域滾動形成的資金規模仍然非常大。如果實體經濟因為經營狀況惡化出現大量企業違約的現象,那么,銀行的風險就會隨之而來。
其二,實體經濟出現問題,居民就業就會出現問題,最終導致居民收入增長出現問題,購買力水平下降。一旦居民出現購買力下降的現象,特別是住房購買力不足,就有可能傳遞到房地產市場,使房地產泡沫破裂,房價斷崖式下跌。如此一來,不僅作為抵押物的土地、房產等會價格大降,使抵押物的價值大減,而且,即便價格降低,也會因為居民購買力不足而賣不出去。慢慢地,就會演變成金融風險。
再者,把防范風險的“寶”壓在個人房貸上,不管信用等級如何,都不顧一切地給予個人房貸,從解決居民住房問題的角度出發,是好事。但是,從防范風險的方面考慮,可能就存在不小的問題了。在經濟下行、企業困難加劇下,相當一部分居民的還貸能力都出現了下降。加上銀行把資金過多地投向房地產領域,使實體企業更因為資金問題困難加劇,還貸能力會進一步下降。一旦出現大面積的違約現象,銀行怎么辦是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
最后,銀行對房地產市場過于“大方”、把防風險的重點放在給開發商和居民貸款,還會帶來一個新的問題,就是挖消費的墻腳。別看住房消費也是消費,但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已經微乎其微。現在的情況是,由于銀行過度向個人發放住房貸款,導致居民將有限的積蓄全部用于購買商品房。結果,嚴重抑制了居民的其他方面消費,使消費總水平下降,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減弱。相反,如果銀行能夠把更多的資金投向實體經濟領域,就業和居民收入增長都有明顯改善,不僅對其他消費的作用會加大,對住房消費的作用也會更大。
所以,資金“脫實向虛”,尤其是流向房地產市場,不僅起不到防范風險的作用,反而會使風險不斷集聚,最終引爆銀行,形成新的金融危機。這一點,必須引起決策層和管理層的高度重視與關注。(艾琳)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資金 脫實向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