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最政協 最政協
以"天地人和"彰顯"政協力量"
廣東省中山市政協創新履職 以"和"聚力 潤物于心更好地發揮界別小組作用,以界別協商為突破口,不斷推進協商民主
翠亨村位于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走出的這個人是孫中山。
這是大型交響組歌《孫中山》里的幾句歌詞,簡短的幾句話就概括了這位偉人的光輝足跡和歷史貢獻。
今年,對中山市政協來說是個特殊的年份。作為孫中山故里,市政協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活動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同時,金秋9月,市政協將迎來自己的60歲生日。
“在這塊豐厚的協商民主土地上,這個有著‘和’文化深厚土壤的城市里,以‘和’聚力,創新履職,探索開展了具有鮮明中山特色的政協工作。”廣東省中山市政協主席丘樹宏9月4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政協主席履職日志實錄
2016年:
8月21日-23日,赴國務院臺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探討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紀念活動相關事宜;
8月5日-9日,率中山市代表團赴美國夏威夷檀香山出席慶祝孫中山誕辰150周年海外紀念活動暨孫中山歷史和文化建設研討、座談會;
……
2012年:
3月29日,在中山市委黨校大禮堂,市政協成立了全國首個政協委員學堂和一支政協志愿者隊伍。
……
2012年1月,十一屆中山市政協產生以來,丘樹宏的履職日志上,每天的行程安排得緊張有序。循著時間的節點回望,“助推發展”、“服務民生”、“匯聚合力”、“促進和諧”、“修身敬業”……一串串關鍵詞躍然眼前。
“中山市多年來推進的民生項目、重點工程,都與歷屆政協和政協委員積極建言獻策分不開,他們的真知灼見有力地推動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丘樹宏對記者說,“概括中山市政協發揮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三大職能,離不開兩個字,那就是‘創新’。”
丘樹宏表示,十一屆政協以來,中山市政協以“天地人和,政協力量”為人文精神,探索出一條能與黨委、政府同頻共振,體現特色,發揮優勢的政協工作中山模式,以“創新型政協”開創政協新局面。“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下,中山政協需要在‘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指引下,尋求新的發展思路。”
事實上,作為“敢為先下先”的偉人故里的政協地方組織,中山政協從成立伊始,就沒有停止過探索創新的步伐。60年來,中山歷屆政協留下了諸多“敢為天下先”的創新印記:在廣東省首創政協委員與市長直接溝通對話協商機制、開全國先河吸收優秀外來務工人員成為市級政協委員、政協大會首設旁聽席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在鎮區設立政協委員聯系點、在全國政協系統首次推出的一體化“智慧政協”平臺、通過“大課題”和“大內參”力促重大工作形成全市發展戰略……
“盛世危言”的良言
“協者,和也。”丘樹宏這樣用“和”文化解讀人民政協:“政協的性質和職能體現的是‘和’,協商即以‘和’的態度和方式方法尋求最大公約數。”
翻開中山政協60年輝煌歷程,除“七害”、農業可持續發展、雨污分流工程、發展中山流通市場、“三舊”改造、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經濟協作區建設、翠亨新區建設……樁樁件件中,無不閃動著政協委員積極參與協商的身影。
“政協委員與市長協商座談會,是我們堅持了26年的老傳統。”市政協秘書長仇婉萍說。1990年進入市政協工作的她不僅是一位老政協,也是政協委員與市長協商座談會這一制度的見證人。正是這一年,中山市政協創造性地設立了政協委員與市長協商座談會。
“這是高規格多層面的協商民主形式。”丘樹宏說,“委員說真話、出實招,能真正為政府出謀劃策,政府部門聽取意見,現場表態,非常管用。不少地方政協紛紛借鑒這一經驗和做法。”
“通過政協與政府協商路徑,中山產業的轉型升級戰略得到更全面的支撐。”市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劉志偉深有感觸地表示,“委員用好話語權,把意見、建議提到點子上,提到關鍵處,必能助推地方經濟產業發展。”
2012年,市政協經濟委員會進行大調研,刊發內參《中山紅木:是激流勇退還是續立潮頭?》,不僅被市委稱贊為紅木產業的“盛世危言”,還促成了《中山市大涌鎮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規劃綱要(2013-2020年)》頒布,推動大涌鎮成為中山首個新型專業鎮發展“試驗田”;2014年,市政協歷時4個月完成內參《今天,我們該如何面對翠亨村?》,在2015年的協商座談會,時任市長對此大呼“大受刺激”,最后確定投入巨資進行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升級5A景區的改造之路。
同時,為更好地發揮界別小組作用,市政協以界別協商為突破口,不斷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發掘和培養出一批敢于直言、勇于監督、善當諍友的委員。
早在50多年前,曾經的清朝舉人、石岐市政協(中山市政協前身)常委張汝翱老人就說:“清朝時期各黨各派互相爭執、爭權奪勢,國民黨時期的參議會鉤心斗角為一己私利欺騙人民,今天的政治協商會議真是民主的、真是為人民辦事的。”
潤物于心的橋梁
以“和”聚力,潤物于心。
在中山,孫中山既是一個政治符號,也是一個精神符號、文化符號。中山市政協一直注重打好“孫中山文化牌”,采取走出去、請進來、沉下去等多種方式,不斷延伸“中山橋”,以孫中山文化凝聚愛國共識與力量。
“孫中山先生是海峽兩岸,乃至全球華人都認可的偉人,孫中山文化是我們可資利用的一個重要、特殊而無可替代的文化品牌和資源。”丘樹宏表示,中山市政協通過舉辦講座、提出提案等方式致力擦亮孫中山文化品牌。
據悉,在市政協的推動下,中山市催生和培育了一系列孫中山文化活動和產品。
“對孫中山先生及其后裔的研究,促成了他的侄孫孫乾返鄉。”市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劉秀蓮表示,孫中山的哥哥孫眉的兒子孫乾1946年曾擔任中山縣縣長,隨著國民黨退守臺灣,后長期旅居美國。“由于對國內情況不了解等多種原因,在海外的孫乾一直沒有再回家鄉。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孫乾在海外看到了中山市政協征集編撰的《中山文史》有一篇文章介紹他主張積極抗日的文章,從此他對中山政協尊重歷史深為感動,于1987年11月首次回鄉謁祖。”此后,1995年4月、1999年3月,孫乾又兩次回鄉探親。
如今,孫乾的兒子、78的孫必勝老人,12年前在美國退休后,與妻子一同回到祖地定居。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著名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不會想到,他在《西行漫記》封面上的一位主人公,會在79年后,與他以另一種形式重逢。2015年9月3日,在中山市政協的牽線幫助下,斯諾后人與照片主人公謝立全將軍的兒子謝小朋在北京見面了。
“當兩位素未謀面的老人快步走近,兩只手慢慢地接近而最終緊緊地握到一起的時候,現場掌聲雷動,閃光燈頻頻閃起。因為這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握手。”丘樹宏說,“后人見面,不僅緬懷過去,更是為了傳承,將一份跨越大半個世紀的情誼延續下去。”
“中山路”伸向遠方
2012年3月29日,中山市政協完成了兩件大事:一是成立了全國首個政協委員學堂,二是成立了一支政協志愿者隊伍。
這兩件事為中山市政協打造學習型、人文型、創新型政協奠定了基礎。
經過幾年的打造,在“人文型”政協已基本形成品牌并具備了一定影響力的同時,中山市政協堅持不懈地開展多項主題修身活動,著力在政協委員、政協之友,以及政協機關中打造一支精英云集、人才濟濟,政治素質硬、業務能力強的隊伍。
從1956年政協石歧市第一屆委員會的66名委員,1959年政協中山縣第一屆委員會115名委員,到如今政協中山市十一屆委員會的355名委員。60年時間,中山市政協的包容性不斷增強,團結面不斷擴大,人員結構走向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
“本屆市政協委員的平均年齡只有46歲左右。”市政協港澳委員彭少榮說,“近幾屆政協,隨著委員的界別結構、年齡結構、知識結構不斷地優化,更具代表性和廣泛性。”
“只有真正把學習當成一種生活狀態、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修身立德,才能做一個有素質、有想法、有能力、有作為、有貢獻的政協委員。”丘樹宏表示,“通過‘和’文化,溫潤和提升了人民政協自身的形象,融洽了與市委、市政府、與老百姓的關系,尤其是提供了一種無形而強大的軟力量,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這,就是我們所倡導、所堅持、所追求的‘天地人和,政協力量’。”丘樹宏如是說。
編輯:吳靜怡
關鍵詞:廣東省 中山市 政協 創新履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