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2015年,《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印發,提出到2020年,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在全社會得到推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
——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
2015年,《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印發,為督促領導干部在生態環境領域正確履職用權樹立起一道制度屏障。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說,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位置,昭示了我們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和決心,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基礎,體現了新的價值取向和生態倫理。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針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升華,是重大理論創新。”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表示。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
五月的龍江大地,山清水秀,林茂草綠。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重點林區黑龍江省伊春市考察調研。他在了解林區全面停伐后產業接續發展情況后指出,過去林場為國家建設提供木材是為國家作貢獻,現在林區全面停伐、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同樣是為國家作貢獻。保護生態環境的意義是戰略性的。
上世紀中葉起,我國對大小興安嶺的原始森林進行大規模開發。由于長期過度開采,森林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濕地功能下降、土壤侵蝕加劇,威脅我國糧食主產區的生產安全。
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沉痛的教訓催人警醒:靠犧牲綠水青山來換取發展不可能長久。2014年4月1日,黑龍江省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數以萬計的林業工人從此由砍樹人變為種樹人、護林人。
全面停伐后,通過發展林下經濟,多元化探索資源城市轉型,綠水青山日益成為大小興安嶺發展的新優勢、富民的新資本,生態優勢逐漸向民生優勢、競爭優勢轉化。
“生態環境的問題,歸根結底是經濟發展方式的問題。生態環境是現代生產力的關鍵要素,只有更加尊重這一發展規律,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持久發展。”許光建說,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破除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生產力相對立的思維定式,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共贏互促的新理念逐步確立。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社會主義生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