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會議 會議
河南省政協協商座談大運河與絲綢之路河南段保護利用工作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動起來
駝鈴悠悠,承載著絲綢之路上的人文風情;河水湯湯,涵養著大運河里的歷史千古。河南是唯一同時擁有大運河、絲綢之路兩項世界文化遺產的省份。8月3日,河南省政協召開月協商座談會,邀請省政府和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及部分政協委員、專家學者、遺產地政府代表,圍繞“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絲綢之路河南段的保護利用”議政建言。
會前,河南省政協副主席錢國玉、龔立群帶領專題調研組,先后赴鄭州、滑縣、鶴壁、商丘、洛陽、三門峽等地走訪調研,并多次召開研討會。會上,省文物局局長陳愛蘭介紹了河南省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絲綢之路河南段的保護利用情況。據了解,大運河和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均為線性遺產,而文化線路遺產一般都涉及多省甚至多國,項目綜合性大、復雜性強,在合作保護、管理等方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調研組在滑縣視察中了解到,永濟渠(衛河)滑縣段就存在上游水質污染的跨區域破壞情況,經檢測水質長期處于劣五類(被列為黑臭水范疇),給運河的保護利用造成嚴重制約。“省級相關職能部門對線性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和整體性認識不足,缺少對線性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利用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全省統一的跨行政區劃的協調機制還未建立,一體化保護利用體系還未形成。”省政協常委毛德富開門見山,道出了大運河與絲綢之路河南段保護中面臨的首要問題。
“文化遺產保護涉及到文化、旅游、城建等諸多部門,職能定位不同,訴求不同,需要在當地建立跨部門聯席會議,協調彼此間的矛盾沖突”,省文化廳廳長楊麗萍解讀了協同保護的概念。
省政協常委楊雪琴認為,可借鑒京津冀三地長城保護和利用的專項整體規劃,使省內的兩大線性遺產的保護利用,實現可定義、可操作、可量化、可協調、可共享。滑縣政府黨組成員趙自勛表示,“建議上級建立多部門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頂層設計和政策引導。”
鄭州是黃河文明的發祥地和八大古都之一,但一直以來卻給人留下沒有文化底蘊的印象,“有說頭、沒看頭”是重要原因。而鄭州的現狀,正是兩項世界文化遺產河南段開發利用的縮影,“要讓世界文化遺產走入社會、融入人民生活,才能真正賦予文化遺產以生命力。”與會委員和專家學者一直認為。
作為大運河考古發掘和申遺的親歷者,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劉海旺則提出,以“楚河漢界”、滎陽古城等為節點,打造中國大運河渠首文化遺產廊道,再現大運河風貌和歷史底蘊。“大運河的開發和利用,應重點挖掘內涵的文化歷史信息,講好一千多年來大運河承載的厚重歷史故事,展示好與大運河相關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發掘運河所代表的水文化。”吳寶志常委說。
“要推動遺產保護利用與城市老區改造、新區建設的有機結合,深入挖掘、傳達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歷史元素和城市精神,擦亮世界文化遺產這張城市金名片。”錢國玉強調。省政協常委張民服建議,河南最大的優勢是區位優勢、交通優勢,要發揮歷史文化資源集聚優勢,搭建文化交流展示平臺,大力發展絲綢之路文化產業。
“問題找得準,建議符合實際,很有針對性”,河南省副省長張廣智要求,各部門要認真吸納會議成果,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動起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影響力。“各級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要發揮自身優勢,圍繞‘建立科學有效的遺產保護管理體系’‘加強遺產本體保護和周圍環境整治’‘提升展示研究利用水平’等課題建言獻策,為各職能部門提供依據和參考。”龔立群最后表示。
(張磊靳燕陳明麗)
編輯:薛鑫
關鍵詞:河南省政協 大運河與絲綢之路 保護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