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季國平:京劇到底姓什么?

2016年08月15日 09:40 | 作者:季國平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以京劇為代表的中華戲曲曾經是廣大觀眾的最愛。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京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京劇需要與時俱進,京劇在當代改革創新的舞臺實踐和理論探討一直就沒有停止過,“京劇姓什么”的問題也不時被戲劇界提了出來。

已故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先生多次強調,京劇需要不斷創新,但不能遠離京劇的本源,京劇一定姓“京”,而不能姓“歌劇”、“芭蕾”等。他在今年的兩會提案中再次指出:“關于表現現代生活與京劇藝術手段,也就是唱、念、做、打的程式,如何創造?如何現代化又姓京?”

96歲高齡的著名戲劇理論家劉厚生先生近日發表文章,提醒京劇同仁:“我們需要以高度的冷靜,從歷史源頭上剖析我們的優勢和我們京劇文學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調。這是極為繁重的長期的歷史任務。但是我感到有些京劇同仁,至今還有某些似是而非的思想。……比如有人強調說‘京劇姓京’,卻忘了京劇的父母姓徽姓漢,并不姓京,經過創新改革,未來的子孫也未必一定姓京。如果老是在歷史的繁華中自我陶醉,京劇的前途是危險的。”

兩位前輩戲劇家盡管表述不同,但對于京劇的前途和命運都充滿了關切,令人敬佩。當然,京劇無論姓京、姓徽姓漢,還是未來也未必一定姓京,實質上涉及的都是京劇在當下傳承和創新的問題:強調京劇姓京,是告誡我們京劇的改革和創新不能丟了京劇藝術手段,必須以堅實的傳承為基礎;強調別忘了京劇的父母姓徽姓漢,是告誡我們不要自我陶醉在歷史的成就上,而要清醒地認識到京劇從哪里來、往哪里去,希望同仁們摒棄片面思想,勇于新的創造,贏得觀眾,再創輝煌。

我們應該感受到兩位前輩名家的良苦用心。的確,中國戲曲史上原本沒有京劇,京劇是徽、漢合流的產物,是創新融合的結果。京劇流行之初,人們稱之為“皮黃”,流行到上海后,上海人對北京來的戲冠以“京劇”大名。京劇發展史就是一個不斷傳承創造的歷史,京劇的“京”、京劇的“本源”,正是創造的結果。京劇在當代必然是要發展的,厚生老提醒我們,當下要傳承好京劇,就需要有創新精神,需要贏得當代觀眾的新認同。

當然,當年京劇一旦形成,一旦被廣大觀眾認同,就有了之所以為京劇的質的規定性。我們當下所進行的京劇的革新和創造,自然會受到京劇自身質的規定性的制約。就京劇在當下的發展而言,“本源”的東西,或者說京劇之“京”,正是傳承的核心和關鍵。不過,“京”之劇也好、“本源”也好,從形成之日起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內涵在不斷豐富、藝術在不斷發展的。我們今天所講的京劇傳統,應該既是程長庚的傳統、譚鑫培的傳統,也是四大須生的傳統、四大名旦的傳統,是一個不斷累積、豐富和發展的過程。同理,我們當下的新創造,也就是明天的新傳統。京劇藝術正是在傳承和創新的歷史長河中,在一代代藝術家和觀眾的共同創造下不斷地成長、發展和進步。

當代的中國,京劇和戲曲藝術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多元文化社會、新的藝術形式和傳媒手段,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習慣、藝術欣賞習慣。京劇的現代化和京劇的改革,自然要涉及京劇內容和形式的現代化和不斷革新。但改革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我們既要考慮到即使是一些優秀的傳統劇目也會有不合現代社會情理之處,考慮到現代觀眾新的價值觀和審美觀,還要考慮到京劇表現生活的手段本就積淀著深刻的內容,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但時代發展了,現代生活如此豐富多彩,京劇原有的“有意味的形式”已不足以表現現代人生活,需要適應時代的發展而創造新的表現手段。新世紀以來,京劇舞臺的改革實踐一直在進行著,我看過很多新創劇目,這些劇目有成功也有教訓,在創新力度上有比較謹慎的,也有大刀闊斧的,大致是這樣的規律:凡是對傳統持敬畏之心、走堅實的傳承發展路子的創作,往往底氣足,成功率高,觀眾認可度高;反之,破除傳統、打破程式、大步邁進的,自家底氣先天就不足,作品成功率也不高,觀眾爭議不斷。

當代京劇革新的經驗和教訓,也印證了梅蘭芳大師舞臺生活40年所得出的一條很重要的經驗,就是京劇改革應以傳承為先、創新為本,宜“漸變”而不是“激變”。梅大師說:“藝術的本身,不會站著不動,總是像后浪推前浪似地一個勁兒往前趕的。”“一句話歸總,都得變,變才有進步。”“我這40年來,哪一天不是在藝術上有所改進呢?”對于傳統戲,梅大師說:“我改戲不喜歡把一個流傳很久而觀眾已經熟悉了的老戲,一下子就大刀闊斧地改得面目全非,叫觀眾看了不像那出戲。這樣做,觀眾是不容易接受的。我采用逐步修改的方法。等到積累了許多次的修改,實際上已經跟當年的老樣子大不相同了,可是觀眾在我逐步修改的過程中,逐漸地也就看慣了。”對于現代戲,梅蘭芳上世紀20年代初自己就試演過“時裝戲”,他更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運用、繼承和發展戲曲藝術的傳統形式和技巧”,并“根據技巧的表現原則來創造適合于現代人物的新唱腔、新格式、新手段和新程式”。他斥責過“有些人認為創造新東西,應該從頭到尾另起爐灶,不必向傳統學習,這是無稽之談”。由此可見,創新求變是梅大師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但他的創新絕不是對傳統的拋棄,他非常善于處理好繼承與創新、創新與觀眾的欣賞習慣的關系。

京劇及戲曲藝術總是要與時俱進的,我對厚生老所預言的京劇“經過創新改革,未來的子孫也未必一定姓京”這句話也很感興趣。如果哪一天我國的戲曲舞臺上就像當年創造出京劇一樣,新的戲曲劇種產生了,這應該是一件好事情。新的劇種不姓京、不姓徽、不姓漢,也不姓昆,那么到底姓什么,我還不敢預測,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個從京劇走出來的新劇種肯定是立足中華文化基因,根植戲曲審美風范,是被當代觀眾所喜愛的戲曲新樣式、戲曲新劇種;即使新的劇種也可能受到西方舞臺樣式的影響,也需要借鑒歌劇、芭蕾等,但大概不會是梅葆玖先生所擔憂的將京劇變成中式歌劇或芭蕾。當然,如果說在未來的創造中所產生的不是新戲曲,而是中西合璧的某種舞臺藝術新品種,我們也會持開放包容的心態,歡迎藝術新生命的到來。當然了,這已經不是京劇姓什么,而是另外一個新的話題了。

(作者系著名戲劇學者,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季國平 京劇 中華戲曲 京劇姓什么 現代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