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協商 協商
守好“金飯碗”“好米”做“好飯”
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協商推進旅游和文化融合發展
“旅游是形體,文化是魂。以我們自治區的現狀,如何在發展旅游業和發展文化產業的過程中促進它們的融合,是我們此次專題協商的主題。”近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召開主席會議,審議剛出爐的年度協商調研報告《推進旅游和文化融合發展》,自治區政協主席任亞平的講話開宗明義。主席會議審議,是內蒙古自治區政協為完成專題協商調研報告而把的最后一道關。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區位獨特、民族文化豐富多彩,使這里具備發展旅游文化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但是目前,內蒙古旅游和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還較低,被形象地比喻為“捧著金飯碗要飯”。
“如果能在‘十三五’期間大力開發利用旅游文化資源,圍繞全域旅游謀劃全區城鄉建設,打造一批全域旅游城市,建成一批5A級旅游景區或旅游度假區,開發一批高質量的旅游文化產品,自治區的社會就業狀況會發生根本改善,產業結構調整會出現新的局面,經濟發展方式會發生根本轉變。”自治區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周耀亭談及此次協商議題時說。
5月下旬至6月中旬,內蒙古政協按照年度協商計劃組成調研組,由副主席梁鐵城帶隊,赴9個地區和旅游文化重點旗縣市實地考察調研,聽、看、訪、記,為自治區旅游文化融合發展把脈,之后形成翔實的調研報告,找問題,提建議。
“自治區目前談發展好像還是言必稱‘煤炭’‘礦產’‘煤化工’……守著旅游這個‘金飯碗’而不知道怎么吃飯。”主席會議上,梁鐵城首先發言,“擁有‘世界級’的大草原、大沙漠,我們內蒙古的旅游資源放在全國看也屬于一流。但是我們現在的旅游業和旅游資源相比,發展是不足的。”自治區政協經濟委員會今年3月去江浙考察電商和旅游業,“出乎我們意料的是,江、浙兩省那么發達,經濟、科技、人才都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卻在大手筆發展旅游業。兩相比較,我們對旅游業的重視還是不夠。”梁鐵城對比外地經驗后提出,應該把旅游業作為帶動自治區經濟復蘇的重要引擎,著力推動,發揮其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的特點,幫助當地老百姓更快富起來。
“調研的目的就是要提建議。現在的報告中對現狀的描述和問題的分析寫的比較長,建議部分不突出。我認為應把‘提升旅游產業的產業定位’作為關鍵。”常海副主席坦言。
“我有三個建議,希望能更明確地提出。”羅志虎副主席接著說,“一、要舉全區之力,從機制上給予保障,把旅游業的發展提到自治區重點工作的高度,把它應占GDP的比重明確下來。浙江、云南、海南……都有了這樣的高度。我們的調研報告要點明這件事!”
羅志虎的另兩點建議是提升旅游項目規劃建設的高度以及文化與旅游融合的深度。
“現在旅游的競爭主要是文化的競爭。”楊成旺副主席說,“好的旅游項目文化性要強,科學水平要高,參與性也要強。隨著旅游者結構的變化,家庭游、自駕游等增多,旅游服務也要升級,應就這部分相關內容提建議。”
“內蒙古提出建設五大基地,最新的就是建成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基地。咱們這個選題既是老話題又是新議題。”任亞平指出,自治區政協在調研上下了大工夫,調研報告應該在綜合大家討論意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爭取給自治區政府制定旅游發展政策幫上大忙。
經過數次反復論證,7月29日,《推進旅游和文化融合發展調研報告》正式提交專題協商會。調研報告如實梳理出融合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存在的問題———產業地位相對低,開發利用有待提高;管理服務質量差,體制機制有待完善;規劃建設較滯后,區位特色不夠突出;營銷理念缺創新,產品開發緩慢滯后;基礎設施不配套,資源稟賦沒有發揮;產業融合剛起步,文化內涵有待提升。為此,報告提出六條建議:提升旅游文化業的戰略地位;提升旅游業的發展體制機制;提升旅游文化業產品開發;提升旅游文化業的宣傳營銷;提升旅游文化業的基礎設施;提升旅游文化融合水平。每條建議詳細列出了可行的計劃。
參加專題協商會的自治區政協委員和自治區黨委、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圍繞主題展開討論,從不同角度提出意見建議。
“政協這次專題協商對自治區政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希望政府各職能部門要把政協的要求作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對協商中的意見建議吸納借鑒。發展旅游業必須由政府主導,下一步要理順旅游資源的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三者的關系,引進民間資本,實行市場化運作,創新發展,推進旅游和文化深度融合。”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云光中聽取與會委員的建議后表示。
任亞平表示:“旅游文化融合發展,是實現‘逆勢增長’的重要內容。推進我區旅游和文化的雙發展、深融合,還要規劃先行,努力形成頂層設計、高層推動、多層打造的良好格局。努力把‘好米’做成‘好飯’,推動內蒙古文化旅游業相互融合、健康發展。”
編輯:薛鑫
關鍵詞:內蒙古自治區政協 旅游和文化融合發展 任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