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調研 調研
通暢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最后一公里”
廣東省政協視察基本公共文化建設記事
從廣州往北走,就是珠三角的后花園———廣東清遠市。6月29日至7月1日,由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林木聲率隊的省政協視察團來到這里開展“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發(fā)展”專題視察。清遠市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工作進行的探索贏得委員們的贊許,他們建議要繼續(xù)做好政府、社會、群眾三篇文章,通暢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最后一公里”。
改變觀念,均等化不是平均化
“自從有了文化站后,我們排練舒服多了。”在清遠英德市橫石塘鎮(zhèn)文化站,舞獅隊隊員笑著說,村子離文化站只需幾分鐘的路程,農閑時,村民都愛到文化站活動活動。
除了舞獅隊,這里還有棋牌室、游樂池、閱覽室。而這一切都得益于廣東省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工程。
從2011年起,廣東省財政共投入9億元,扶持粵東西北欠發(fā)達地區(qū)基礎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據清遠市副市長陳建華介紹,清遠市財政每年投入1000萬元用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建設。目前,清遠市文化三館(站)達標率95%,超額完成了省里規(guī)定的2016年80%的文化館(站)達標率不低于80%的要求。
“基層文化設施在建設時,應該融入當地的藝術文化風格,承載當地文化遺產信息。”廖曙輝委員認為。龍建平委員則提出,不能“為指標而指標,為建設而建設”。
對此,省政協委員、清遠市政協主席梁志強表示贊同,他表示,“均等化不等于平均化”,市、縣、鎮(zhèn)、村各自的定位要進一步理順。
“所謂均等化,關鍵要補短板,而短板在于農村。”省政協常委姚恒尹認為,應該把重點放在鎮(zhèn)一級的文化站建設上,以鎮(zhèn)的文化站為依托,開展多樣化的文化服務,向村輻射延伸,帶動村的文化服務。
林木聲表示,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發(fā)揮鎮(zhèn)的文化站三個作用:區(qū)域文化陣地的依托作用,活動帶動引領的作用,各村基本文化人才的培訓作用。“把鎮(zhèn)一級做扎實,上下就能形成聯動。”
用好志愿者和民間能人這支力量
橫石塘鎮(zhèn)文化站共3層,總面積達2700平方米,但只有5位工作人員,其余人員都是志愿者。“活躍文化站工作需要策劃執(zhí)行方面的人才。”文化站站長張監(jiān)碩希望能解決人員不足的問題。同樣的問題也存在于清遠市其他鄉(xiāng)鎮(zhèn)的文化站。
對此,委員們認為,應呼吁解決文化館人員編制問題,同時,要用好志愿者的力量。
文化站除了要有好的管理人才,更要有文藝人才。在連江口鎮(zhèn)文化站視察時,視察團遇到了當地的“名角”———吳小毛。在他的組織下,連江口鎮(zhèn)湞陽曲藝社成了遠近聞名的民間社團。“我們要把民間的文藝積極分子組織起來。他們既是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者,又是分享者。”廖曙輝委員感慨道。
“均等化的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需要考慮可持續(xù)性。”林木聲認為要從三方面著手:陣地、人才以及活動。他提出,政府要通過社會化的手段培養(yǎng)基層文化人才和志愿者,用好民間志愿者和民間能人這支力量。
講好老百姓的故事,首先要接地氣
“關鍵是貼近群眾,在鎮(zhèn)和村一級的文化活動一定要讓群眾喜聞樂見。”視察結束后,視察團召開了座談會,委員們關注最多的是文化傳承問題。
鐘曉毅委員提出,要講好老百姓的故事,首先要接地氣。“清遠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如文學、詩歌、字畫等方面的創(chuàng)作居于廣東前列,在豐富公共文化服務方面大有可為。”倪根金委員建議,加強地方優(yōu)秀的農業(yè)文化遺產的申報,提高知名度,把農業(yè)、文化、旅游融合發(fā)展。
林木聲指出,群眾既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對象又是公共文化服務的主體。“在基層,文化活動更要體現群眾參與性,體現地方特色,有觀賞性和觀摩性。有了這三條,老百姓才喜歡才會踴躍參與。”
編輯:薛鑫
關鍵詞:廣東省政協 基本公共文化建設 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林木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