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會議 會議
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時代呼喚
吉林省政協常委會議專題議政工業轉型升級
“實現新一輪吉林振興,重點在工業,難點在工業,希望也在工業。當前,應把工業轉型升級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各級領導應親自抓,聚集各類要素資源,形成合力,強力推動。”6月29日至30日,吉林省政協召開十一屆十四次常委會議,圍繞“加快吉林省工業轉型升級”進行專題議政、建言獻策。
工業是吉林經濟工作中的大頭,在吉林振興關鍵時期,吉林省政協把“加快吉林省工業轉型升級”作為重點調研課題,抓住吉林省新一輪振興面臨的突出癥結,積極獻務實之策,著力破解難題。
十八大以來,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視察吉林后,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工業轉型升級,堅持“加減乘除”一起做,“一柱擎天”和“二人轉”的單一產業格局有所改變,對汽車、石化、農產品加工等“老三樣”的依賴程度有所降低,醫藥健康、裝備制造、建筑、旅游等“新四樣”得到快速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初具規模,一些地區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民營經濟活力顯著增強,工業轉型升級出現了可喜變化。
今年初,吉林省政協把“工業轉型升級”列入2016年重點協商議題。省政協主席黃燕明,副主席別勝學就此分別向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作了匯報,得到了充分肯定和認同。調研工作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從3月開始,隨同全國政協調研組先后到長春、吉林、通化、遼源、延邊,入企入戶,廣泛聽取意見,認真梳理,仔細分析。第二階段從4月開始,省政協調研組又多次深入到省內白城、白山、四平三市,走進十幾戶企業,有針對性地了解情況,最終形成了《吉林省工業轉型升級調研報告》。
調研中委員們認為,盡管吉林省工業轉型升級有了一些積極變化,但仍處于起步階段,工業經濟仍然面臨著經濟下行和結構調整優化的雙重壓力,體制性、結構性等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仍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結構不優、產業結構單一,“原”字號、“初”字號產品比重大,汽車、石化、農產品加工業仍占絕對主導地位;體制不活,地方國企債務高、包袱重、富余人員多、競爭能力差;環境不良,有些配套政策缺乏部門間的銜接配合,存在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新型“親”“清”關系尚未建立,親商、扶商意識不強;市場主體不強,工業企業數量不多、經濟總量不大、運行質量不高、競爭能力不強。
常委會議上,副省長姜有為專題報告了全省工業轉型升級相關工作,使委員們對吉林省經濟形勢和工業轉型升級的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討論階段分為4個專題討論組,分別圍繞工業轉型升級“推動民營經濟加快發展”、“推動國有企業深化改革”、“推動對外開放”、“推動創新發展”等4個方面內容進行研討。委員們認為,調研報告立足實際、調研深入、問題明確、思路清晰、建議翔實,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工業轉型升級是一項事關全局、事關長遠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頂層設計、高位推動、統一指揮、合力攻堅。”報告建議,應著力突出發展民營經濟,創造公平的市場準入、要素供給和權益保障的環境,建立新型的“親”“清”政商關系,完善制定政策,認真梳理已有的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制定出臺新的扶持民營經濟發展政策。著力推動對外開放,堅持向東向南兩翼開放并舉,積極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堅持“走出去”精準對接洽談項目,大力引進資金、技術和人才,引進核心產業項目和重大支柱項目。
著力拓寬融資渠道,下功夫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報告建議積極發展股權基金,擴大政府引導基金規模,整合現有基金資源,發揮杠桿作用,撬動更多的民間資本進入資本市場,重點支持工業轉型升級重大項目和新興產業項目、科技型“小巨人”企業和創新創業企業,加大基金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力度。著力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建立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企業主體,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社會中介參與的“政產學研用金介”的協同創新體系,鼓勵企業加大科技投入,支持企業建立研發中心。同時著力爭取國家對吉林工業轉型升級的政策支持。
“工業是我國經濟的根基所在,在經濟發展新常態大背景下,工業轉型升級將在促進經濟增長、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中扮演主力軍,必須給予更多的重視。”黃燕明強調,要圍繞工業轉型升級多做調查研究,讓思路和戰略跟上形勢的變化,深入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和對策,為吉林省工業轉型升級獻計獻策。(高峰 王玥)
編輯:薛鑫
關鍵詞:吉林省政協常委會議 工業轉型升級 老工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