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大魚海棠》只適合繪本觀眾
利用古代神話資源整合出某種世界設定,學習一類成熟的動畫風格,找到好的畫師和特效團隊,便可以拍出高質量的動畫電影嗎?《大魚海棠》遭遇的“口碑陸沉”給出了否定的回答。
這部號稱籌備十二年的影片在海洋之下創(chuàng)造了另一個世界,在那里眾多神話人物聚居在圍樓之中,只有成年禮時才能去人類世界游歷,而少女椿犯下了“小美人魚”式的錯誤,并給海下世界帶來了唯有以生命贖之的災難。
大多數(shù)對于這部影片的批評主要集中于編劇方面,狗血的情節(jié)、難以自洽的故事引發(fā)了新媒體上狂歡式的群嘲。然而與此同時,也有一些為影片辯護的聲音,認為精心制作的畫面和場景畢竟讓人收獲了感動。
也就是說這是一部只能讓人進行片段式閱讀,而無法讓觀眾沉浸在敘事流中的影片。然而從電影專業(yè)的角度來講,我認為這一問題的癥結不在于劇本,而在于全片缺乏電影邏輯的鏡頭設計。
電影與文學、繪本等是截然不同的媒介。面對一種文學描寫,讀者的想象可以同時占據(jù)此處與彼處,既能和鯤一起“化而為鳥”,享受沖破海天界限、振翅高飛的自由,也可以站在無限遠處,凝望那若垂天之云的羽翼。而在電影中任何試圖創(chuàng)造代入感的運動都需持續(xù)一段時間,只有通過時間的累積觀眾才能被劇中人的情緒感染,而同一場景內的空間轉換往往也需要在視線剪輯中完成,通過劇中人的目光、好奇劇中人所好奇,觀眾才能“親歷”電影中奇異多彩的世界。換言之,電影創(chuàng)造世界的方式是通過召喚、“融化”觀眾完成的,而絕非設定集圖片集式的簡單呈現(xiàn)。
《大魚海棠》作為一個圍繞少女椿展開的故事,不但沒有將視角局限在椿身上,讓觀眾體會少女心事,甚至很少通過椿去觀看和感受,這直接造成了觀眾和主人公的不親近。而倒敘畫外音對敘事的不時打斷,配以全知視角造成的疏離,都使得觀眾很難入戲,更傾向以一種批判的眼光看待故事。例如洪水淹沒沖散眾人的場景,因為沒有對具體個人危險的持續(xù)刻畫——既沒有長鏡頭中的時間累積、也沒有交叉剪輯塑造的急迫感,給出的大多也是一覽全局的全景景別,觀眾便很難對受困者真正憂心。更嚴重的是,不少場景中人物剛一運動,觀眾還沒來得及看明白,畫面就切到了外圍的大全景,在更大的視野中看待人物的動作,創(chuàng)作者想要展現(xiàn)的奇景也就成了對觀眾的強行展示。
因而這部影片的理想觀眾便是某一種繪本觀眾,他們不試圖在影片的敘事流中進入那個世界,而是善于抓住某個人物造型、某個具體的畫面場景,在煽情音樂中將自己的生命經(jīng)驗投射其上,創(chuàng)造出獨屬于自己的感動。但那畢竟是觀眾的創(chuàng)造,而非創(chuàng)作者的功勞。
想要真正拍出好的動畫電影,從“設定集”走向電影,畢竟還是要懂得電影。
□王昕(影評人)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大魚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