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農村娃走進美術館制版畫
廈門最西部的學校在海滄東孚,后者被戲稱為廈門的“西伯利亞”;中華兒女美術館位于廈門繁華的思明區,終日藝術氛圍濃郁,是傳說中的“高大上”地方。
很少人會把它們框在同一個框里,直到昨天,“閩南韻·中華情”2016年海滄區農村學校藝術夏令營,在中華兒女美術館開營。來自東孚片區的60名農村孩子,他們中許多人是第一次走進美術館。
推開藝術殿堂大門
昨天,中華兒女美術館的大廳里,“開”了一條新路,它由海邊沙灘運來的沙鋪就而成,在并不大的大廳里蜿蜒延伸。不過,沙路的盡頭,大門緊閉。
海滄農村學校藝術夏令營就從這條沙路開始。海滄區教育局局長陸曉紅牽著東孚一名農村“海娃”的手,從沙路上款款走過,留下一大一小的腳印。“她要帶領孩子走向哪里呢?”中華兒女美術館館長李憶敏在一旁問大家。
只見陸曉紅和孩子走過沙路,推開緊閉的大門,門內是同時在中華兒女美術館開幕的“版畫三聯展”的大廳,從昨天開始到本月底,那里將展出三個風格不同的版畫家的作品。
藝術沒有那么遙遠
這也是海滄區教育局把夏令營開營式搬到中華兒女美術館的原因,要把農村的娃娃引到版畫的藝術殿堂去“浸染”。
但是,什么是版畫?孩子們在走進展覽大廳前,先被科普一番:比起其他畫種,版畫特別會“說話”,因為它經常跟文學作品站在一起,從文字里生成圖像,讓人們更容易理解,也有了更大的聯想空間。許多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都有刻本插圖,那就是版畫。
這其實是一節藝術教育課。當孩子們來到展廳,一些人嘀咕說,為什么都是魯迅啊?他們被告知,1931年,魯迅先生在上海發起木刻講習會,引領一批熱血沸騰的文藝創作者投入到新興木刻版畫運動之中,版畫又成了思想交鋒、輿論宣傳的武器。
對于孩子們來說,最激動人心的是版畫體驗課:他們用鉛筆在泡沫板上刻出線條,滾上油墨,10分鐘便可制作出一幅簡易版畫。
海滄東孚中心小學校長潘建成認為,這一幕會讓他的學生意識到:藝術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遙遠,他們也會體會到藝術可以給人帶來的身心愉悅。
潘建成說,學校70%以上屬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剩下的也是世代跟土地打交道的農民的孩子,許多人是第一次走進美術館。
為家長開設藝術講座
看著這些鄉村的孩子在美術館徜徉,陸曉紅說,此刻,她的心都“酥”了。某種角度看,開營式上,她牽著小女孩走過沙路,推開大門,走進藝術大廳,這也是這幾年海滄教育走過的足跡——這幾年,海滄區做了一件在很多人看來不可理解的事:吹拉彈唱原本是屬于城里孩子,但是,海滄區卻花大力氣在農村學校播撒藝術的種子。
2013年海滄區被列為廈門唯一一個“全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區”,而實驗區就圈定在廈門一中海滄分校和東孚中心小學以及下面的七所小學。海滄不僅為“西伯利亞”的農村娃開設藝術課,還聘請廈大藝術學院的老師當“先生”,還和美術館、藝術館牽手,辦畫展、看畫展。
在東孚的農村學校,每位學生都要完成“高大上”的目標:會唱歌,寫一手漂亮的字,會一樣樂器,初步會欣賞名曲、名畫。陸曉紅說,藝術對人的智力開啟,是有科學理論支持的,但是,和城里孩子從小去上各種藝術培訓班不同,大部分農村孩子在藝術教育方面一片空白。陸曉紅說,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愿意主動為家長們做這件他們沒能力完成的事。現在看來,海滄區也開始操心起了家長的藝術修養。昨晚,海滄區一些家長走進美術館,聽了一節版畫普及講座,為的是通過“小手把大手拉起來”。這是海滄區家長藝術素養講座第一課,海滄區教育局說,接下去,還將會為家長開設14場藝術講座。
編輯:陳佳
關鍵詞:農村娃 走進美術館 制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