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驅使房企爭當“地王”的力量來自哪?
要問今年什么跑得最快,一個是地價,一個是信貸資金,一個地王頻出,一個頻創紀錄。前者將會改變地王歷史,成為誕生地王最多的一年,后者則已改變信貸歷史,1月份投放的信貸資金就高達2.51萬億元,比此前的紀錄已不知高到哪里去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驅使房企如此不惜一切代價地競相拿地、爭當地王呢?難道房價上漲預期已經到了可以不顧一切的時候嗎?顯然,這里有更多深層次原因。
如果說投放信貸資金,還可以從穩經濟、穩增長、穩就業、穩居民收入增長等方面找到理由的話,那么爭當地王可能很難找到令人信服的理由。但是,卻真真實實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了。據媒體報道,截至今年6月2日,包括北上廣深以及南京、蘇州、合肥等熱點二線城市在內的22個重點城市,已經產生了總價、單價或溢價率“地王”數量高達113幅。其中,央企包辦了近半。融創、保利和信達今年上半年的拿地金額已分別達到了255億元、234億元及215億元。
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驅使房企如此不惜一切代價地競相拿地、爭當地王呢?難道房價上漲預期已經到了可以不顧一切的時候嗎?顯然,這里有更多深層次原因。
經濟走勢或是驅使房企競相拿地、爭當地王的重要原因之一。按照權威人士的說法,中國經濟呈現“L”形格局。也就是說,既不可能是“U”形,也不可能是“V”形。那么,探底和在底部盤整很有可能是未來幾年中國經濟的基本格局。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是經濟繼續下行還是呈現復蘇態勢,對房地產市場來說,都可能是一種利好。
如果經濟繼續下行,按照目前實體經濟的運行狀況,重提房地產,將是大概率事件。當下的一些政策,實質已經開始依賴房地產了。多拿些地放在手上,還是有利的,是能夠有增值空間的。相反,如果經濟出現好轉,市場開始復蘇了,需求也旺盛了,包括商品房在內的商品價格,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上漲現象,同樣對房企有利,對拿地有好處。即便現在拿地的價格高一點,也不影響將來賺錢。從總體上講,收益還是要大于風險的。
通脹預期也是房企不惜一切代價拿地的原因之一。從2008年到現在不到8年的時間里,廣義貨幣(M2)就增加了90多萬億,高達140萬億,平均每年新增M210多萬億。尤其是2015年,新增信貸資金高達11.3萬億。今年以來,投放的貨幣也是只多不少。如此規模的貨幣投放出去以后,經濟卻仍處于下行狀態,實體經濟則普遍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矛盾。那么,投放的貨幣都去了哪兒呢?一旦經濟步入復蘇通道,這些投放出去的貨幣,會不會成為通貨膨脹的強大推力,值得關注。
很顯然,通貨膨脹的壓力是存在的,釋放出去的巨額貨幣,是會轉化成通貨膨脹因子的。因為,這些投放出去的貨幣,除非繼續以實物狀態存在,以不動產形式存在,以周轉不靈的方式存在。否則,就必然會激活通貨膨脹細胞。如果在未來若干年內不出現通貨膨脹,那只能說明中國經濟的運行效率相當低,貨幣的周轉速度相當慢。貨幣周轉慢、資源利用效率低,毫無疑問也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結果。在這樣的情況下,房企通過拿地來維持資產的保值增值,避免貨幣貶值,就可以理解了。更何況,房企的拿地目標,大多都是一、二線城市,特別是土地供應越來越緊張,外來人口較多的城市,就更是地王誕生的“福地”。
融資成本低則是房企敢于拿地的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別看實體企業每爭取一分錢資金支持,都要看銀行的臉色,都要付出很高的代價。但是,房企不同,房企依靠土地抵押、相互擔保等,卻可以大把大把地從銀行獲得貸款支持,且成本極低。一些銀行為了信貸投放需要,甚至可以用倒貼錢的方式把貸款投放給房企。這也無形中增強了房企競相拿地、爭當地王的動力。
更重要的是,就算將來房價不漲,也虧不到哪里去。經歷了前十多年的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多數開發商儲備的土地已經基本消化完畢,或者說在某個城市設立的房地產開發公司,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要關門的情況下,拿下一些土地,讓設立的分公司繼續有事做,以維持市場的份額也是需要的。
而驅使開發商競相拿地、爭當地王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政府對風險的大包大攬。這些年來,因為地方政府、銀行、企業等不規范行為積累起來的風險并不少。但是,風險的積累者,包括地方政府、銀行和企業,似乎并不需要承擔責任,也不需要承擔風險,而是由政府大包大攬了。地方債務面臨風險了,通過債務置換的方式化解,銀行面臨風險了,則通過不良資產證券化來解決,企業面臨風險了,就以債轉股的方式解決。就連銀行濫發信用卡產生的風險,都可以通過不良資產證券化來解決。也就是說,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銀行、抑或企業,闖再大的禍,積累再大的風險,都不用擔心,都有政府這棵大樹做依靠。
眼下,正在大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理順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可是,在一些具體問題的操作上,卻又要扮演無限責任政府的角色,體現政府的萬能,從而給地方政府、銀行、企業等產生不怕闖禍的心理,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想怎么積累風險就怎么積累風險。具體到房企,雖然爭當地王、高價拿地風險很大,但是,有政府大包大攬,根本不需要考慮風險。更何況,拿地的資金大多是銀行的,至多把地給銀行罷了。自然,也就不會把地價當回事。尤其是央企、國企,就更不需要考慮成本、代價的問題了。
從總體上講,房企,特別是央企爭當地王的行為是不太合適的。至少,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不太合適,必須加強監管,加大對不規范行為的查處力度。更重要的是,政府不能再發出錯誤信號,不能為了一時之需,把風險大包大攬,從而讓包括房企在內的市場主體,產生政府會解決、政府會想辦法的心理。如此,危害極大。(譚浩?。?/p>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地價 房企 地王 房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