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匠“心”需要制度呵護
近日上映的吳天明導演遺作電影《百鳥朝鳳》講了一個文化意蘊深沉的悲劇。焦家村有個代代相傳的鄉俗,村里的人去世,倘無甚德行,則作罷;倘口碑尚可,則視其所做善事的多少而吹二至八臺嗩吶送殯;倘眾口一詞稱頌,則必須以一曲嗩吶《百鳥朝鳳》隆重送其駕鶴西去。而今吹這《百鳥朝鳳》,全焦家村僅嗩吶班班主焦三爺一人擅長。如今,焦三爺年事已高,又查出患了絕癥,于是培養接班人就成了迫在眉睫之事。
本來,焦家村這鄉俗是代代相傳的優秀文化傳統,其間蘊含著中華民族崇尚的為人道德追求與價值取向,焦家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征途上,理應講清楚自己獨特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和基本鄉情,堅持走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但培養能吹《百鳥朝鳳》的接班人,需要焦三爺親傳親授掌握好高超而精湛的絕技,這便是傳承好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須知,工匠精神的傳承,當然離不開焦三爺們的言傳身教,但僅有焦三爺們的個人努力而缺乏良好的文化環境和社會制度的支撐,悲劇便難免產生。試想,倘焦家村能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以一種可貴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來支撐與幫助病重的焦三爺完成培養接班人的重任,讓這種獨具文化意蘊與人文色彩的工匠精神后繼有人,當順理成章,悲劇便不會產生,焦三爺便不會因唯一的接班人感冒不能登臺而勉為其難帶病親吹。一曲《百鳥朝鳳》雖感天動地,令全村鄉民淚如雨下,痛悼德高望重的離世老英雄,傳揚了愛國愛民的高風亮節,而焦三爺卻最終倒在嗩吶發出的《百鳥朝鳳》的最后一個音符上!這里,所謂的文化自覺,就是要自覺認清傳承弘揚這種工匠精神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現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獨特價值,自覺認清傳承弘揚這種工匠精神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美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的文化自信,就是要自信只要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靠制度支撐,這種工匠精神就一定能代代相傳,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其實,“雖九死而不悔”的把電影當成自己生命的吳天明導演,其對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電影的追求,從《沒有航標的河流》到《人生》,從《老井》到《變臉》,再到《百鳥朝鳳》,其間貫穿著一以貫之的可貴的、鍥而不舍的工匠精神即中國電影藝術精神。這種精神本應得到社會的認可和人們的尊敬。但令人不解的是,一部有思想的藝術與有藝術的思想相當完美統一的力作《百鳥朝鳳》,在他生前雖獲好評(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提名)卻一直未能進入電影院線與觀眾見面。直至他去世年余才得以面世,卻還要靠義務發行人在網上“跪求”才能獲得票房。這樣發人深省、令人心酸的怪現象,不正在強烈地呼喚凈化電影市場、尋求以制度支撐傳承弘揚靠中華民族可貴的工匠精神拍攝出來的優秀電影嗎!
近日,筆者有幸受邀赴滬為國家藝術基金支持開辦的“尚長榮京劇表演藝術人才研習班”開設“美學與人文素養課”,目睹來自全國京劇界的30名極具培養潛質的、可望未來擔綱凈行領軍人物的青年才俊薈萃一堂,在尚長榮藝術大師一招一式、一腔一調的精心培養下,切磋技藝,提升素養,真為京劇界特有的工匠精神(其實也是一種精湛的藝術精神)的傳承弘揚和后繼有人倍感振奮。這,不正是國家藝術基金的制度支持催生的碩果嗎?
(作者系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匠心 工匠精神 焦家村 《百鳥朝鳳》 嗩吶 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