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調研 調研
全國政協“發揮農業科技園的扶貧作用”專題調研報道
讓“科特派”變成“常駐派”
5月10日上午,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發揮農業科技園的扶貧作用”專題調研組抵達甘肅酒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銀達非耕地農業產業園。
看到產業園內一排排的蔬菜大棚,全國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助理、民盟陜西省楊凌示范區工委副主委唐明犯了嘀咕,“看起來和其他農科園并沒有什么差別啊?!?/p>
玄機其實在棚內———一排排西紅柿、黃瓜秧的底部并不是種植在地表土里,而是根植于一袋袋類似于土的營養物質中?!般y達產業園所在地原來就是一大片戈壁灘。產業園成立后,市里派下來的科技特派員帶領我們通過轉化推廣無土栽培、膜下滴灌、自動卷簾、‘三沼利用’等15項新技術和8個新產品,在戈壁灘上建成3000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每畝年純收入達2萬元,有效解決了沒有土地的外地遷入貧困移民的脫貧問題。”園區負責人介紹道。
科技特派員,是地方政府按照市場需求和農民實際需要,選派到農村的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優勢特色產業開發、農業科技園區和產業化基地建設的專業技術人員。酒泉市特別重視發揮科技特派員在農科園建設和發展中的創新作用,據了解,到目前為止,共選派科技特派員702名,建立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基地92個,培育發展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利益共同體70個,科技特派員創辦企業43家,領辦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或專業協會119個,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農民致富。
“這些科技特派員是專職在園區工作嗎?他們有沒有扶貧任務和任務所得?”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原副司令員何為榮問道。
酒泉市科技局的負責人表示,科技特派員都是市農科院的技術人員或農業高等院校的教授,他們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平時只在園區有科研需要的時候才會過來,屬于園區的“兼職”工作人員,有扶貧任務,但無相關收益。
“松散式的結合沒有形成利益關系,缺乏激勵機制,從長遠角度考慮,這種人才隊伍制度是不夠穩定的。”唐明表示。
人才隊伍建設一直是農科園發展的短板所在。地區發展水平有限,吸引大學生非常困難。而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往往缺乏對科技特派員的評價辦法,影響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人才的缺乏,又導致企業入駐以后,成果轉化困難,可持續發展受限。科特派對貧困戶的培訓,也是面上的集中培訓多,個性化有針對性的培訓少,再加上職業農民缺乏權威統一的認證體系,導致培訓效果難以保證。
“應不遺余力、不吝財力地激勵實用人才到農村去,用機制留人,用待遇留人,讓更多人才安心扎根農村,變科特派為‘常駐派’,使更多農業科技成果得以轉化?!比珖f委員、空軍實驗訓練基地第一實驗訓練區副總工程師李鴻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長楊玉芳提出應加強科技特派員制度建設,鼓勵和支持科技特派員在園區創新創業,以創業帶動貧困人口就業。“可以與科技特派員簽署幫扶協議,對幫扶數量的多少和幫扶質量的高低進行量化,根據量化結果為其劃撥專用經費或個人收益,提高其主動性和積極性?!?/p>
還有委員希望制定相關政策時能向到村任職大學生傾斜,解決他們的編制,提高他們的待遇,讓他們成為園區中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骨干力量。建立以政府獎勵為導向、用人單位和社會力量獎勵為主體的人才獎勵機制,建立各種農業人才培養基金,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培訓資金并按計劃列入年度預算中。
“還可以結合‘星創天地’,培養農場主和村官,從育種、田間管理、電子商務各方面給予其培訓和經費支持,吸引返鄉農民工和大學生村官到農村創業。同時加強對貧困戶的公益性、長期性技術培訓,通過集中培訓和個性化‘一對一’培訓相結合,提高培訓的實用性。建立統一的職業農民技術認證體系,推動貧困村專業合作社、資金互助社等合作組織發展,先富帶動后富,激發貧困人群自力更生、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種明表示。
編輯:薛鑫
關鍵詞:全國政協 發揮農業科技園的扶貧作用 營養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