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一點一評一點一評
《游春圖》背后的救寶傳奇
別樣故事:“東北貨”的另一個版本
“東北貨”《游春圖》、北平古董商和張伯駒的故事,還有另一個版本。
據陳重遠所著《古玩談舊聞》一書披露,“東北貨”流散到市面上后,穆蟠忱和馬霽川、文珍齋老板馮湛如的徒弟趙志誠一起去長春買貨,憑借當地的人脈關系,三人搶到《游春圖》。
返程時,他們途經沈陽,到小南門內崇古齋做客。前一年末,穆蟠忱曾在長春購得《道服贊卷》,經李卓卿介紹賣給了琉璃廠論文齋老板靳伯聲,李卓卿未取任何中間人酬金;穆為了表示感謝,主動讓崇古齋入股《游春圖》,于是名畫為四家共有,后又因李卓卿一股再分成三股,實際上《游春圖》的所有權共屬于六家古董商。《游春圖》運回北平,一直由穆蟠忱保管。
到了北平,據馬寶山口述,他是一手賣兩家的經辦人,馬霽川等人一直沒有和張伯駒有過直接的接觸。當時六家古董商也沒有將《游春圖》賣給洋人的打算。李卓卿曾寫過“書證材料”證明這一點。馬國慶在《長春救寶記》一文中也提到,古董商們冒著封門拍賣家產的巨大風險向銀行借三月期高利貸用以長春救寶。
“我不能眼瞧著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全毀了呀!咱們都知道這些物件只有在行家手里才保險吶。”馬寶山曾說。其實,琉璃廠人是相當特殊的群體,他們既是商人,也是文化人,即便在巨大的資金周轉壓力下,也堅持“只賣國人,不賣洋佬”的原則,避免國寶外流。
當時要將作品賣出去也不容易,于是經過反復磋商,股東們答應以200兩黃金的價格成交。1946年抗戰剛結束,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弄點錢也不容易,所以張伯駒才會壓價成功。
馬寶山說,張伯駒湊的170兩黃金拿來之后,經鑒定只能折合成130兩,張要求先把畫拿走,再補齊剩余的70兩。馬霽川等人信任張伯駒,遂同意。張為人守信,一年多時間七拼八湊弄到40兩;后來趕上平津戰事吃緊,30兩黃金最后也就不了了之。所以,張伯駒買《游春圖》真正花了170兩黃金,也就是17條金子。
李卓卿亦證實,馬霽川沒有擅自出售《游春圖》的動議和權力,要賣《游春圖》,必須經過六家股東共議達成共識后才可進行。
在交易時,“由馬寶山為中間人,我為賣方代表”,李卓卿的證言也從側面說明了張群涉及此畫的說法是捕風捉影:《游春圖》在北平,一直待在穆蟠忱家中,玉池山房沒有存過此畫,和玉池山房有裱畫生意往來的張群如何看到?仍是未知。
這個故事一直到了1992年,算是到了結尾———時年82歲的李卓卿說:“事兒本身沒那么復雜,多大的事兒,要由文人動筆一描述就熱鬧了。那號買賣很順當,也很簡單。經伙貨合資的六家共同商議,由穆蟠忱拍板定價,以200兩黃金的價格賣給張伯駒,大家推舉我拿著《游春圖》去馬寶山家同張見面,咱們有中人,有買主和賣主,三人對面,一手錢一手貨進行交易。”
捐寶故宮:少得30兩何足掛齒
且說張伯駒———他賣掉弓弦胡同宅院后,一家人又搬到早年買下的承澤園住下。盡管買下《游春圖》艱辛備嘗,但他還是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將住所更名為“展春園”,自號“游春主人”,自嘆“人生如夢,大地皆春,人人皆在夢中,皆在游中,無分爾我,何問主客”。“游春主人”每日在展春園中對自己收藏的書畫進行整理編目,定名為《叢碧書畫錄》。
張伯駒曾言:“不知情者,謂我收羅唐宋精品,不惜一擲千金,魄力過人。其實,我是歷經辛苦,也不能盡如人意。因為黃金易得,國寶無二。”
正是源于這樣的理念,1952年,張伯駒將《游春圖》等作品捐獻給故宮博物院,兌現了其“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的初衷。
故宮博物院一次接受了張伯駒捐獻的陸機《平復帖》、杜牧《張好好詩》、范仲淹《道服贊卷》、蔡襄《自書詩冊》、黃庭堅草書卷等共計22件珍品。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稱贊這是難能可貴的愛國之舉。1956年,文化部部長茅盾評價張氏夫婦“化私為公,足資楷模”。
1970年,張伯駒在北京見到馬寶山,還問當年購畫所欠黃金怎么辦。馬寶山說:“形勢變了,對方完了,我也完了,你也完了,這事全完了。”
說完二人相視大笑。為答謝馬寶山,潘素又繪山水畫一幅相贈。1980年,張伯駒又書嵌名字對聯一副贈馬寶山,再示謝意:“寶劍只宜酬烈士,山珍合應共饕夫。”
“張伯駒保護了祖國珍貴文化遺產,捐獻給國家。我們6家古董商少得30兩黃金,何足掛齒。”幾十年后,李卓卿如是說。
“予生逢離亂,恨少讀書,三十以后嗜書畫成癖,見名跡巨制雖節用舉債猶事收蓄,人或有有訾笑焉,不悔。多年所聚,蔚然可觀,每于明窗凈幾展卷自怡。退藏天地之大于咫尺之間,應接人物之盛于晷刻之內,陶熔氣質,洗滌心胸,是煙云已與我相合矣。”張伯駒曾如是說。
■資料鏈接:
咫尺千里有雅趣
流傳千年《游春圖》:敕得宣和六字題
“展子虔畫臺閣,與江山遠近之勢尤工,有咫尺千里之趣。”宋徽宗時期編纂的《宣和畫譜》中如是評述展子虔的《游春圖》;也正是宋徽宗的著錄,讓《游春圖》自北宋以來的流著情況井然有序。
宋徽宗雖然懶于政務,但對《游春圖》卻頗為上心———他于卷首題寫“展子虔游春圖”六字,筆勢俊逸,意度天成,猶如皇帝欽點狀元卷一般,表達了他對《游春圖》的喜愛。
約在宋室南遷之際,《游春圖》散出,后歸南宋賈似道所有,所以其卷上即有賈似道悅生葫蘆圖書曲腳封字方印。賈似道酷愛收藏,聚斂包括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等在內的法書名畫奇珍異寶;賈家被抄沒后,所有書畫被收入宮廷。
宋亡后,《游春圖》經臺州流入內府,被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孫女、魯國大長公主孛兒只斤·祥哥剌吉收藏。作為中國書畫鑒藏史上唯一的女收藏家,魯國公主對書畫極有興趣,她習文精詩,崇儒重道,使得她的收藏極其豐富。
史載,除《游春圖》之外,她還廣收法書和涉及山水、花鳥、宗教、車馬人物、魚蟲走獸等各類繪畫;元代文學家、侍講學士袁桷曾專門為她編撰《魯國大長公主圖畫記》,記錄她的收藏品有50多件,其中存世的書畫名品18件。
明朝初年,《游春圖》再次收歸明內府,而后歸權臣嚴嵩所有;萬歷年間,嚴嵩父子倒臺后,禮部左侍郎的韓世能利用手中權力,大肆收購其大半收藏,擁為己有。韓世能死后,其子未能繼承父業,歷代書畫名跡悉數散出。清初,《游春圖》經梁清標、安岐等收藏家之手收歸清宮內府,這也是它最后一次進入皇宮。
清代乾隆皇帝對《游春圖》亦喜愛有加,一次次欣賞之余即在畫作左上部題詩:“柳暗花明雪景霽,如茵陌上草萋萋。王孫底識春游倦,敕得宣和六字題。”“軟勒平堤試骕骦,晴絲古柳柳絲長。湖光山色天然句,不用金童負錦囊。”
編輯:陳佳
關鍵詞:《游春圖》背后 救寶傳奇 張伯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