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調研 調研
“相信幸福的日子會越過越好”
全國政協“全面推進農村貧困人口精準脫貧”調研組寧夏調研記
4月12日,在盤旋的山路上行走了兩個小時之后,全國政協“全面推進農村貧困人口精準脫貧”調研組一行來到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王民鄉二岔馬村。
固原身處西海固地區,是國家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也是調研組的第一站。
“老鄉們好!”顧不上舟車勞頓,全國政協副主席李海峰一下車便走上前去和路邊的鄉親們一一握手。“和我記憶中的大不一樣了。”李海峰說。
38年前,李海峰曾踏上這片土地,但迎接她的卻是“想象不到的貧窮”和老百姓“滿是憂傷”的表情。
1978年,時值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20周年,李海峰作為中央代表團中的一員在會后來到了固原的農村。
“那天是10月31日,寧夏已經入冬,還下著小雪,可村里的孩子們卻都光著腳。”時隔幾十年,李海峰對當時的情況依然記憶猶新。
雖然早有耳聞固原農村的貧窮,但親眼目睹之后還是讓她大為驚訝。
“我去了一戶農家,家里十多歲的小女孩一直蹲在那里不敢起身,因為沒有褲子穿。看到那種情況,我心里特別難受。”李海峰說。
據寧夏回族自治區扶貧辦主任董玲介紹,1982年西海固地區農民人均收入只有126元,人均糧食僅88公斤,許多家庭人無隔日糧,畜無過夜草。“1978年當然還要窮一些。”董玲說。
“當時的情形對我日后的工作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無論如何要做老百姓的公仆,為人民辦實事。”當年在慰問考察后的座談會上,李海峰就提出了“希望干部能多深入農村、多了解當地實際情況”的建議。
讓李海峰欣慰的是,當再次走進固原,迎接她的老百姓不再“憂傷”而是“滿臉笑容”,還有不少百姓拿著手機在周圍拍照。
“這是我家去年剛蓋的新房。”53歲的村民沙維剛熱情地招呼調研組成員參觀他的新家。
“家里幾口人?”
“一年的收入有多少?”
“政府的補貼都拿到了嗎?”
李海峰坐在炕上,和沙維剛拉起了家常。
“目前我家三口人,我、老伴和小兒子,大兒子結婚后單過了。房子是去年蓋的,政府補貼了兩萬多,自己只花了1萬多。沒有存款,因為大兒子結婚花了13萬元,借了不少錢。”沙維剛如實回答。
雖然沒有存款,但沙維剛對欠款并不擔心,因為他還有個“銀行”:利用西吉縣政府出臺的扶貧貼息政策,沙維剛貸款買了7頭牛。
“這些牛還是加拿大的品種,一頭小牛至少能賣3000元。”沙維剛得意地介紹說。
除了7頭牛之外,沙維剛還有50畝地。“很快我一年的收入也能上萬元了。”他對今后的生活充滿了期待。
全國政協委員姜耀東告訴記者,“村民的房子建得都很好,每年有固定收入,政府也有相應的補貼,比我想象得要好。”
“娘家人來了!”在銀川興慶區月牙湖鄉濱河家園三村,全國政協人資環委副主任李成玉被村民圍住,成了“紅人”。
“我見過你,你來過這兒!”村民回進昌對李成玉說。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寧夏回族自治區先后組織實施了5次大規模的移民搬遷。作為其中一批,1988年,回進昌和他的鄉親們從“快被黃沙圍住”的海原縣鄭旗鄉整體搬遷至此,時任自治區政府副主席的李成玉正是這次移民搬遷的親歷者。
屋外,白墻、紅瓦,房頂還鋪設著光伏電板;屋內,冰箱、洗衣機、電視、寬大的真皮沙發一應俱全。
走入這戶生態移民的家中,讓大家眼前一亮。
戶主丁玉俊不在家,面對突然進來的“不速之客”,懷孕8個月的妻子略顯羞澀。“這可是咱娘家人!”丁玉俊的母親告訴兒媳婦。
丁玉俊一家在政府的支持下蓋起了房子,如今還買了一輛運輸車,一年至少能賺10萬元。
比起丁玉俊一家,村民買園花的小日子也毫不遜色。29歲的買園花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3年前,她來到寧夏中銀絨業月牙湖針織廠工作,“每天工作8小時,有節假日,一個月收入2500元以上。”買園花告訴記者。
而這家企業正是為了解決興慶區月牙湖鄉生態移民的就業問題,2011年由興慶區政府實施“筑巢引鳳”工程中的一家。
全國政協委員梁小虹非常看好這種扶貧模式,“政府推動加上龍頭企業帶動,才能不斷延伸產業鏈,使老百姓真正脫貧致富。”
“我這兩天是越走越高興,都覺得眼睛不夠用,看不過來了!”李海峰說。
當了40年西吉縣偏城鄉下堡村支部書記的馬正選拉著李海峰的手說:“真沒想到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啊,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現在吃穿住用都不愁,感謝黨的好政策啊!”
“我相信,咱們的幸福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李海峰動情地說。
編輯:薛鑫
關鍵詞:全國政協 寧夏 農村貧困人口精準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