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辯證看待下調中國主權評級
對于下調中國主權評級,最好的辦法不是單純指責其唱空唱衰,而是既要識別辨明真偽,防止在國際市場上掀起波瀾,更要凸現改革方向,透明經濟管理。
據報道,3月以來,位列國際三大評級機構的穆迪和標普接連下調中國評級展望。政府債務上升、外儲下降、推進改革有不確定性,成為其作出調整的主要理由。對此,財政部日前多次作出回應:對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無需care,國際評級機構高估了我國經濟面臨的困難,低估了中國推進改革、應對風險的能力。還有輿論認為,國際評級機構的評級向有夸大其詞、“雪上加霜”的特點,甚至不排除有配合國際市場做空人民幣、發動金融戰爭之嫌。
查看國際主權評級機構的評級歷史,確實不乏失準記錄。2007年次貸危機最終引發金融危機,然而國際評級機構無視房貸違約率飆升的情況,仍對相關金融產品維持最高等級評級,招致普遍質疑和歐盟調查;針對國家負債情況,國際評級向來采取雙重標準,對于高負債的美日等國維持高等級評級,而對新興市場國家則實施嚴苛標準。研究表明,國際評級機構對新興市場政府的評級,通常比負債水平近似的發達國家低6到10個等級。這些事實,即使不是國際評級機構將評級權力當作牟利甚至政治工具的證明,至少也顯示了其自身存在明顯的局限性。
從這個角度說,對于近期國際評級機構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的行動,確實無需過度關切。在兩大機構下調中國評級展望后,國際市場上的人民幣產品和中國概念股也并未隨之起舞。這或許已經預示了穆迪和標普的又一次失準。事實上,以中國經濟結構的復雜性、改革涉及的深度和廣度、經濟發展的稟賦、韌性、管理能力的變化等情況看,無論國際評級機構的打分項目多么縝密,也很難覆蓋和映射出全貌。
盡管如此,對于國際評級機構近期的動作,仍需辯證看待。假如國際評級機構下調中國評級展望的理由建立在虛假、偽造信息的基礎上,自然可以稱之為一派胡言,并有理由猜測其動機;假如有部分真實信息支持,則不妨當作值得重視的警訊,予以適當重視。畢竟,國際評級機構的評級,有可能影響資本流向和中國企業海外融資成本的高低。而這些影響又與中國經濟空間相關聯,一味強調國際評級機構的惡意,或忽視其影響,絕非萬全應對之策。而國際評級機構下調中國主權評級展望的三大理由,并非完全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合。對新興市場國家傳統的嚴苛標準,讓國際評級機構對中國政府債務上升尤其敏感,而外儲下降、改革有不確定性也有事實證明。盡管國際評級機構找的這三個理由,有以西方經濟管理思維硬套中國經濟之嫌,但正向看也提醒了我們,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同時要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再現,需要維持必要的外儲規模以保證經濟安全,推動改革收獲改革紅利才能增強市場信心。無論國際評級機構打出什么分數,這三條都需要重視。
因此,對于下調中國主權評級,最好的辦法不是單純指責其唱空唱衰,而是既要識別辨明真偽,防止在國際市場上掀起波瀾,更要凸現改革方向,透明經濟管理。目標堅定,方向明確,步伐扎實,才是要保持的定力,才能對中國經濟評判者們給出最明確的回答。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標普 穆迪 評級展望 外匯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