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雨花臺,書寫一段精神傳承的動人故事
薪火相傳“戰友圈” 生生不息“同志群”
今天,當年恐怖的刑場已變成風光如畫的紅色教育基地。雨花臺上,有了莊嚴的紀念碑、紀念館、烈士陵園、烈士群雕,還有鐫刻精致的《共產黨宣言》和《新民主主義論》石刻。
從1927年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份算起,雨花臺已經存在了近90年。
時空變幻,當年烈士的事跡和他們的精神會不會被漸漸淡忘?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館長向媛華介紹,后繼有人是所有烈士的最大愿望。就是因為堅信“殺了我一個,自有后來人”,他們犧牲時才表現得從容不迫。“同志們,我快要到雨花臺去了。”鄧中夏在臨刑前冷靜地寫道,“你們繼續努力奮斗吧!最后的勝利是屬于我們的!”
向媛華說,革命戰友之間也有“戰友圈”,愛國同志之間也有“同志群”。就從雨花臺看,同樣能看到一條清晰的精神傳承脈絡,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每一個階段,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有師生間的傳承。在惲代英的感召下,李坤泰走出四川宜賓老家參加革命,又經惲代英在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精心培養,后來來到白山黑水,成為名垂青史的抗日英烈。她更為世人記住的名字是趙一曼。
——有夫妻間的勉勵。譚壽林烈士的妻子兼秘書錢瑛,是新中國第一任監察部長,人稱“女包公”。她曾是洪湖紅軍游擊隊的領導,是廣為流傳的文藝作品《洪湖赤衛隊》女主角韓英的原型之一。
——更多是以信仰集聚在一起的同志間的砥礪。曾任地下黨南京地委書記的謝文錦烈士,曾是劉少奇、肖勁光在莫斯科東方大學的同學,也是另一位雨花臺烈士李得釗的老師;許包野烈士在德國由朱德介紹入黨,后來成為同樣擔任過江蘇省委領導的陳原道、黃勵烈士的革命引路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烈士們的事跡經過廣泛宣傳,代代相傳,更成為無數人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共同的信仰,讓雨花臺留下的“朋友圈”“同志群”在更大范圍擴展。
1962年1月13日,一名普通的解放軍戰士在日記中寫道:“今晚,我看了《洪湖赤衛隊》電影,感到渾身是力量。我決心永遠向韓英學習!”他的名字叫雷鋒。
譜寫出無數人傳唱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誰不說俺家鄉好》等著名紅色歌曲作曲家叫呂其明。他還曾創作出慷慨激越的交響詩《紅旗頌》,這部紅色音樂經典傳遍中華大地。成長于新四軍抗敵劇團的呂其明,父親是雨花臺烈士呂惠生。《紅旗頌》1965年問世時,呂惠生犧牲已經整整過去20年。
每年清明節,是孫以智老人最忙的時候。作為孫津川烈士的侄女,她從47歲時開始擔任雨花臺實驗小學校外輔導員,給孩子們和雨花臺參觀者講述烈士故事,已堅持了36年。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雨花臺 精神傳承的動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