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李健:隆平精神一直激勵著我
我來自湖南與貴州的交界地帶湖南懷化,那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山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從湖南芷江一路考到首都北京,2013年成為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回顧青春過往,實屬不易。少數民族的人才多集中在藝術與文化方面,科技界、高校中相對較少,能作為其中一員被推舉為政協委員,深感榮幸,也感責任重大。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以及父親同事袁隆平給我帶來的影響最大。
兩會期間,李健委員接受媒體采訪
工作以來,我一直在學校從事教育工作,曾在初中、高中任教,也教過大學本科生、研究生,指導過博士生和博士后。從事教育這一職業夢想源于家庭,我母親一直在教育系統工作,父親前期在農校工作,后轉到政府科技部門工作。我從小就生活在學校,由于父母親的影響,我逐漸愛上了教師這一職業。
從事教育和科研工作,需要不畏艱辛、執著追求、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父母親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性格,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上世紀70年代母親調到芷江秧田沖小學教書,我也隨母親來此讀書。父親當時沒有與我們在一起,生活重擔全落在母親身上。秧田沖小學坐落在一座小山上,山上只有兩戶人家。那時生活條件極其艱苦,首先是缺水,山上沒有水,生活用水都得到山下的一條小溪去挑。一到下雨天,溪水變得渾濁,也無法飲用。其次缺電,那時山上沒有電燈,晚上都是點煤油燈讀書,煮飯、燒水用的都是木材,需要上山砍柴。第三是交通不便,從山上到集市需要走很長一段山路。為了生活,母親經常起早貪黑,做飯挑水砍柴。在母親的影響下,我也逐漸變得堅強起來,主動為她分擔家務。那時每天早晨6點鐘我就起床上山砍柴,9點多去上學,下午三四點鐘放學后接著去砍柴,到山下的小溪里挑水,幫助家里干些家務。到小學4年級時,煮飯、炒菜、挑水、砍柴這些家務我都能干了。秧田沖小學周邊沒有農貿市場,而當時公社所在地的農貿市場一星期才有一次集市,由于沒有交通工具,每到周日,我們都是步行兩個小時去趕集,買回一個星期用的菜和其它用品,因為沒有冰箱保存,買菜也需要考慮周詳。學校到縣城有40多里路,我們需要步行一整天,當時我是10歲,有一個妹妹6歲,我們經常一起走到縣城。不知道現在的孩子還能不能做到。
對我事業上影響最大的是袁隆平先生,我一直以他為榜樣。1953年至1971年,袁隆平先生曾在安江農校工作,我父親畢業于湖南農學院,1962年到1971年,他曾與袁隆平先生在安江農校同事過很長一段時間。袁隆平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杰出的農業科學家、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他立志解決人民群眾的吃飯問題,50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雜交水稻科學研究,他提出了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使中國水稻產量不斷邁上新臺階,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貢獻。據我父親說,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時,條件也是很苦的。研究農業常需要曬在太陽底下、泡在泥水地里,不僅是一種繁雜、重復、單調的工作,也是一件艱苦的差事;在生活上,袁隆平生活簡樸,不追求享受,科研繁忙時吃飯也沒有規律,有時連飯都顧不上吃,一件衣服要穿很多天才洗一次。我上高中的時候,父親作為農業技術人員在芷江推廣雜交水稻,我也隨他一起參與了一些工作。當時我的工作就是數谷子的數量,看看一株雜交水稻的產量與一株普通水稻的產量誰多,這樣就能夠把雜交水稻與普通水稻進行對比分析。從那時起,我漸漸有了嚴謹研究的科學意識。
袁隆平具有甘于寂寞、矢志追求、默默無聞的科研精神,不畏艱辛、執著追求、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一直深刻地影響著我的生活和工作,使我終生都承受著一種深沉的動力,激勵我不斷奮進。
2013年2月,當得知自己成為一名全國政協委員的時候,我感慨良多,能夠與袁隆平先生一起成為全國政協委員,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同樣是無黨派身份,但是由于分組不同,但一份敬仰和祝福始終存在心底。
作者簡介
李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長期從事微觀經濟學、企業社會責任、生態環境治理的研究。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李健 袁隆平 隆平精神 教育 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