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公布“山寨社團”,是優化管理的第一步
據民政部官方網站消息,近日,該部民間組織管理局主管的中國社會組織網開通了“離岸社團”、“山寨社團”曝光臺,目前已首批公布了包括中國公益總會、中國擔保協會、中國產品質量協會等在內的203家“山寨社團”名單。民政部介紹,這些“山寨社團”多數都冠以“中國”、“中華”、“全國”等國字頭字樣,與國內合法登記的全國性社團名稱相近甚至相同。(3月17日《新京報》)
這份長長的“山寨社團”名單,當真叫人目瞪口呆。其牽涉之廣、花樣之多,無疑已經超出了許多人的想象。多達二百余家的山寨社團,到底給我們的經濟社會造成了何種影響?其到底又是如何產生、如何運作的呢?諸如此類,由這份“名單”所引出的連串追問,想必還有很多!公眾所應警惕的,絕不僅是哪個具體的山寨社團,更是其所暴露出的某些普遍性問題。比如說,圈子文化、評獎經濟以及鍍金心理等等。
從某種意義上說,山寨社團并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非法社團。兩者的區別在于,后者完全未經核準登記,而前者則多是在境外登記。而一個尷尬的現狀在于, 民政部門對此類離案社團在境內活動的監管,還沒有法律法規依據。這意味著,只有當這些社團涉及到明確的違法犯罪,比如說欺詐、詐騙、非法經營等等,才可以由相關公共職能部門介入調查……實踐表明,這種事后糾偏的管理模式,并不足以防范潛在風險、維護公共利益。
據悉,為了彌補上述不足,《境外非政府組織管理法》即將出臺。恰是在此時間節點上,民政部首次公布“離岸社團”、“山寨社團”名單——這兩件事情之間,無疑具備高度的邏輯一致性。其都表明,相關部門正在改變管理思路,變事后糾錯為事前防范。當然了,這一進程同樣離不開公眾的參與。列出山寨社團名單,就是為了讓公眾能夠在信息對稱的前提下,充分甄別真偽、避免上當。如此,切實保障民眾的參與權,也是優化源頭治理的重要一環。
當然了,要區分“山寨社團”的身份,更要厘清其實際的運作邏輯。據報道,此類社團的生財之道,主要是發展會員、發牌照、搞評比等。諸如此類的伎倆,無一不是投合了國人愛“刷人脈”、“裝門面”、“拼關系”的隱匿心理。所謂有所求必有所失,“山寨社團”以虛假的權威姿態,為某些人提供了一種自我滿足的錯覺,而所攫取的則是切切實實的利益。如今,民政部公布了完整的山寨社團名單,勢必會讓這種“互欺和自欺的游戲”難以為繼。
毫無疑問的是,對于“離岸社團”、“山寨社團”的管理,必須強化。然而在監管收緊的同時,也應該在最大程度上以“必要性”為標準,秉持開放和包容的立場。事實上,在不少地方,已經開始嘗試實行社會組織直接登記。對“離岸社團”的法規調整,或許也可以借鑒這種思路。說到底,我們所要實現的,絕不是封閉和排斥,而是讓更多類型社團都能納入法治化、制度化管理的軌道。(然 玉)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公布“山寨社團” 優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