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科學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刻內涵
需要科學把握的是,供給側和需求側是描述復雜經濟現實的概念,而任何經濟學概念都不可能絕對精確地對應客觀現實,因為現實世界本身并無絕對的界限。可以看到,同一類經濟行為(現象)往往都具有供需的雙重含義。以通常認為是需求“三駕馬車”之一的投資為例,對短期(本期)來說投資是需求,表現為支出貨幣購買生產要素;而對長期(下期)來說投資是供給,決定生產能力和技術狀況。其實,無論是需求側對策還是供給側對策,都得運用投資手段,只不過前者主要著眼于短期目標(應對經濟波動),后者主要著眼于長期目標(實現轉型升級)。
消費也是如此。經濟學定義的消費需求只是購買產品的瞬間,一旦支付了貨幣、完成了購買,進入實際消費過程,無論是生活消費還是生產消費就都成為供給,即勞動力的生產和產品的生產。所以,在經濟學的供求恒等式“消費+儲蓄=消費+投資”中,消費既是供給也是需求。從一方面看,生產(供給)決定消費(需求),人們只能消費能夠生產出來的產品;從另一方面看,消費(需求)也決定生產(供給),如果不能適合買方需求,生產再多的產品也是過剩之物。所以,需求政策主要著眼于消費購買行為,供給政策主要著眼于實際消費過程。
在實施具體經濟對策時,供給側與需求側更是難解難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固然著眼和著力于實體經濟,但也離不開貨幣經濟。實際上,每一個供給行為(出售)都表現為對應的需求行為(購買),實體經濟需以貨幣金融為血液。所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從實體經濟和貨幣金融兩方面著手,實體經濟改革必須有金融體制改革相配合。如果金融不能有效發揮功能、為實體經濟服務,實體經濟改革是難以有效推進的。
更重要的是,實施經濟對策絕不可忽視宏觀需求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協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關注經濟轉型升級,但經濟轉型升級是一個長期動態過程,而整個過程的每一時間段都是不能略過的短期。如果短期目標不能達到,就達不到所期望的長期目標。所以,經濟轉型升級必須在一定的經濟增長過程中實現;如果不能穩住一定的增長率,經濟轉型升級就沒有支撐條件。反過來說,如果不能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經濟增長就不可持續,一味進行短期需求擴張就難以避免“硬著陸”和金融風險。
可見,在以交換為基本關系的市場經濟中,一切經濟行為和現象都具有兩面性,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有買就有賣,有收入就有支出,有債務就有債權,有供給就有需求。現在,我國經濟已進入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新時期,需要開拓更大的經濟策略運作空間,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轉型升級。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需求側調控密切相連,歸根結底將體現在提高供給系統對需求變化的靈活反應能力上。
供給和需求密切關系的最集中表現是價格。價格是調節供求關系的決定性參數。價格機制是否有效,決定著整個經濟系統是否具有供給彈性和需求彈性,能否適時實現市場出清。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是讓價格機制更有效地發揮作用,無論在實體經濟方面還是在貨幣經濟方面都是如此。打破行政壟斷、消除各種制度障礙,讓所有微觀經濟主體活躍起來,保證各類產品價格、要素價格以及利率、匯率等資金價格都能按市場經濟規律形成并有效發揮作用,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創新驅動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根本性和關鍵性改革。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編輯:秦云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 經濟發展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