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親愛的,春節不是婚戀的“烤場”
今年的這個節日,在新聞短缺的春節時令里,似乎彌漫著炙烤中國婚戀關系的一股焦糊味。比如從年尾炒到年頭的《中國逼婚現狀調查報告》,說全國各地被逼婚率均在70%以上。又比如“大齡青年眾籌‘反逼婚廣告’”有了最新進展,在北京東直門地鐵站內,廣告閃亮登場。再比如,一篇有關“上海女孩跟江西男友回農村過年,吃第一頓就要分手”的帖子大熱了整個春節,昨天,一名自稱是在江西農村長大的網友給“上海女孩”寫了一封信,稱農村有能力滋養年輕人的愛情。
又是逼婚的慘烈,又是相戀的傲嬌,再加上“深圳208萬元娶妻成本”等火上澆油——中國婚戀關系的吊詭鏡像,就在這些亦幻亦真的碎片化事件中被拼湊出來。被逼著結婚,被門戶之見拖垮愛情,被婚戀成本壓垮信心……在2015年中國總人口性別比為105.02的語境下,我們難免會深切地擔憂:“單身汪”還能愉快地進化為“情侶喵”嗎?
很多人說,每逢佳節被逼婚。仿佛人還沒到家,一大波三姑六婆已在村頭村尾候場著“逼婚大戲”。只是,這樣的控訴,不過是內心戲太豐富:眼下的八零九零后,真有那么多的“三姑六婆”嗎?至于父母雙親,微信等社交APP方便得很,文字也好,電話也罷,需要熬到春節再集中催逼?到了適婚年齡,家人催一催、問一問,不過就像飯點的時候詢一聲“你吃了沒”、早晨催你起床上班,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本質上看,不過就是噓寒問暖般的關懷,既沒有拿命要挾,也沒有賭咒發誓,怎么就成了“逼婚”?與其說你感覺被逼,不過是自己潛意識里也深感壓力山大,杯弓蛇影的條件反射罷了。
至于城鄉之間的斷裂,是個“何不食肉糜”的古老話題。且不說“上海女孩”網帖的真實性待考,即便果真如此,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這不是租的女友,也沒有虛假應付,因為彼此生活環境與質量差異上的分歧,選擇逃離總比委屈憋屈更遵從內心。如果你承認感情是很私隱、很感性的東西,那么,兩個人的分手還是牽手,就不至于成為意味雋永的公共話題。至于農村有沒有“滋養年輕人愛情”的能力,跟人家小概率的愛情,有毛線的關系呢?倒是傳播中帶有地域標簽的種種“聯想”,散發出經年不散的陳腐之味。至于婚戀成本的算盤,姑且一聽,一笑而過。比如深圳流動人口的數量,早在十多年前就突破千萬級大關,如果他們也是人均“208萬娶妻”,這是要活活拆散幸福美滿的千萬家庭嗎?
其實,即便在古代,廉價的“大雁”、“布匹”一樣大大方方可以下聘。《唐律疏議》有云:“娉財無多少之限”;注云:“娉財無多少之限”,即受一尺以上,并不得悔。大意是說,女方收受絹一尺以上的,就被看作是“納征”禮成,這婚約就有法律效力。可見,如今動輒百萬的婚嫁成本,并非“封建”,實在是“時髦”過頭了。神曲早都忍不住吐槽,“愛情不是你想買/想買就能買”。與其在婚戀成本上糾結,不如真心創造交際機會,讓適齡男女多些戀愛的可能。他們當真相愛了,還有什么能拆散的呢?
“相思血淚拋紅豆,春柳春花滿畫樓。”愛是甜蜜的負擔,愛是幸福的幽怨。親愛的,春節不是婚戀的“烤場”。在中國,在世界,所有相愛相戀、結婚廝守,都是一樣值得祝福的美好。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春節炙烤 中國婚戀關系 春節被逼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