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李彩萍:探秘“猴文化”
編者按
中國自古就有“猴祖”起源的說法。十二生肖中,猴一直被視為靈性的象征。古籍《白虎通》有云,“猴,候也”,加之“申猴”排行第九,系陽數中最大的數字,寓意一言九鼎、九五之尊,又為“猴”平添了幾分貴族的象征。
歷代文人關于猴文化的解讀和創作比比皆是,源遠流長。日前猴年春晚吉祥物“康康”的發布再度引發大討論。北京民俗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李彩萍從傳統文化的角度解讀了她眼中的“吉祥物”。
“猴寓意”:靈猴獻瑞寓封侯
生肖猴具有很多喜慶的特征:第一,猴子的社會組織基本上與人相通,猴與人類最接近,在形貌生理上有親緣關系。第二,猴是吉祥喜慶的代表,在民間故事中有很多種稱法,如靈猴、金猴獻瑞等,一個猴騎在馬背上寓意馬上封侯、老猴背著小猴,寓意輩輩封侯。第三,猴子聰明靈巧有智慧,這在很多民間故事中有記載,比如《狐貍、猴子、兔子》的故事。第四,《西游記》為猴子增加了自由、正義、重情的品質。
與猴有關的民間俗語也是數不勝數,比如反應猴兒急的:猴子唱大戲—忙手忙腳、猴子的屁股—坐不住、猴子耍大刀—亂砍;表現猴兒精的:猴子的臉—說變就變;反應猴兒相的:猴子背著手走—裝人相。還有一些成語:猴子說話—不知輕重、猴兒戴手套—毛手毛腳、心猿意馬等。
“猴起源”:猴虎自古一家親
從考古和文獻記載的角度出發,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了十二生肖。1975年,湖北云夢縣出土的竹簡《日書》,其中記載有“子,鼠也,盜者兌口希須,丑,牛也,盜者大鼻長頸。”它記載的十二生肖是有鹿的,并不完全跟現在的一樣。到了兩漢時期,已有和我們現在十二生肖完全一致的文獻記載。十二生肖在西漢比較完備,到南北朝運用的比較普遍和廣泛,后沿用到今天。
從神話傳說的角度,猴生肖是怎么產生的呢?“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在傳說故事中,猴子與老虎是鄰居,猴子某次從獵人的槍下救了老虎,玉皇大帝選生肖,猴子求老虎幫忙說情,終于成為了生肖一員,這是一個傳說。
實際上猴成為生肖與古老的天文學和動物崇拜息息相關,從天文學的角度來看,下午的三時至五時為申時,是猴子最活躍的時間,猴生肖與十二地支的“申”搭配。
“猴民俗”:多靈式信仰崇拜
民間信仰沒有統一的神系、固定的組織和統一的教義,屬于多神信仰和多靈信仰。猴崇拜與民間信仰關系很大。第一種是猴祖崇拜,認為猴創造和孕育了人類祖先。第二種是生殖崇拜,比如在陜西、山西等地,每逢姑娘出嫁,姐姐會縫制布藝猴子壓在箱底隨姑娘一起出嫁。第三種是辟邪納吉,用猴子辟邪在漢代的畫像磚中就有所體現,農村地區家門口的栓馬樁上雕刻有猴子,河南地區的渡船上會刻一只小猴子,寓意出行順利。第四種是寓意吉祥,比如馬上封侯等。
“猿猴搶婚”的傳說也體現了動物崇拜和人獸分開的觀念,和早期婚姻制度中的掠奪婚有關。故事說的是,從前有一對姑嫂比勤快,約定第二天誰早下到耕地里就算贏,被猴子聽到了。第二天,小姑起的比較早,坐在石碾子上等嫂子,被猴子蒙住眼睛搶走了,數年失聯。直到有一天喜鵲看到了這個姑娘,牽線搭橋告訴小姑家人救回小姑。猴子很生氣,跑到家中鬧,整日坐在石板上要人。于是小姑的哥哥把磨盤燒紅,不知情的猴子坐了上去,毛發盡脫,猴屁股從此變紅了。
“猴文學”:孫悟空是個“混血兒”
大多數人從明代吳承恩的《西游記》中了解美猴王,人們喜愛美猴王的形象,喜愛它的自由、正義、重情重義。孫悟空天不怕地不怕,闖東海龍王宮、大鬧天宮,這其中寄予了人們對自由的向往。三打白骨精一回中,孫悟空用火眼金睛識破妖魔鬼怪,堅持正義。護送唐僧取經的時候,孫悟空不計較唐僧的誤解、責難和曲解,是一只有情有義的猴子。
《西游記》成書在明代,但其實在明代之前,唐代、元代都有關于孫悟空的描寫,只不過明代的吳承恩使內容更豐富,使孫悟空高度統一了猴性、人性、神性。
對孫悟空原型的說法目前不盡相同,一種說法認為孫悟空是國粹,是在中國傳統猴文化基礎上形成的,《山海經》關于大禹治水故事中提到的妖怪無支祁是孫悟空的原型。第二種是“外來說”,認為孫悟空的原型是印度古老的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第三種說法認為孫悟空是“混血猴”,融無支祁和哈奴曼于一身。
很多史料書籍都在爭論孫悟空到底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其中“混血說”較為適宜。但是如果沒有本土的猴文化奠基,外來的孫行者也難以滲透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中。
“猴今生”:我眼中的吉祥物
前兩天我在網上看到了韓美林關于猴年吉祥物康康的設計,我認為做吉祥物不能離開傳統,尤其是十二生肖擁有幾千年的歷史。鬃人屬于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認為用一套鬃人“盤中戲”作為晚會吉祥物或者展覽是很好的。
傳統文化不僅要靠專業工作人員去傳承,更多需要我們年輕人去傳承,而傳承的根基離不開傳統文化。通過傳統文化里的元素去挖掘、去設計,在傳統的基礎上去結合現代元素,這樣就不會太離譜。
注:鬃人是北京傳統手工藝品,始創于清朝末年。北京鬃人是受皮影戲和京劇影響而產生的,人物造型的身高一般約9-16厘米,制作精細,也被稱為“銅盤人”或“盤中好戲”。(光明網記者 韓夢晨)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李彩萍 猴文化 猴 寓意 起源 民俗 文學 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