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刷朋友圈會不會刷掉朋友
當手機變成吸引注意力的大磁鐵,我們進入“生活在別處”狀態,帶來的一定是壞事嗎?
看新聞,看到很有意思的一件事:80后夫妻睡一張床,恨不能頭挨著頭、臉擦著臉,卻常在微信里互道晚安。媒體還報道了聚餐時大家各自玩手機的狀況,身在桌邊,心在天邊。最后總結出一個病叫“現代交流癥”。言下之意,手機把現實感情沖淡了。
這樣的事,我也聽北大一名教授聊過。他概括為“普遍的走神”:每個人同時生活在兩個地方,既在物理世界,也在手機世界。心理親近性甚至大于物理親近性,幾乎所有人都在走神。
看到這兒您可能會皺起眉頭:這咋辦?怎么糾正?我卻想說:為啥一定要糾正呢?當手機變成吸引我們注意力的大磁鐵,我們進入“生活在別處”狀態,帶來的一定是壞事嗎?本質上說,這是新技術改變了信息傳遞方式,進而改變了人們交往、聯系的方式,改變了社交路徑。
首先,甭管看慣看不慣,擋不住。新技術不是新技術,而是母技術,改變的是人們溝通的地基。移動互聯網早就成了我們學習、工作、會議、支付、理財、娛樂的快速通道,搶火車票用手機、交水電費用手機,連我們顫顫巍巍的爹媽都學會在朋友圈發養生雞湯了,移動生存已經是大眾的生存方式了,怎么擋?好比不坐車,非騎馬,小區你都出不去。
其次,又何必擋?網絡和現實不是彼此為敵的關系,而是一種疊加狀態。碎片化接受信息不利于知識傳承?不要緊,手機看看即時信息,留出長段時間學習經典,這不就兩便了嘛。容易冷落眼前人?也可以兩便啊。微信說晚安,可以親口喚起床不是?
有一首詩叫《從前慢》:“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還有首詩寫,輪船開不進童話,帆船可以。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大家有些頭暈目眩,在審美上回望農耕歲月的靜好,這當然可以。然而,一代有一代的環境,通衢大道駟馬安在?太平洋上帆船幾何?我們必須學會適應,動中能求靜,火中開金蓮,在新的路徑下,重新獲得心靈的寧靜和幸福。
從前慢,很好;如今快,也不錯。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刷朋友圈 “現代交流癥” “生活在別處”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