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專家希望破譯禹碑“天書” 解開大禹治水謎團
在武漢蛇山與蛇山相望的漢陽江邊,突出江中的近千平方米褐色巖石上刻有“禹功磯”三個大字。相傳,這里就是大禹最后治水成功的地方。
日前,在這里流傳的大禹治水傳說,入選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名錄,48歲的張引娣和52歲的黃國華成為武漢“非遺”項目中,惟一由兩位女性共同擔任傳承人的項目。
專家希望破譯禹碑“天書” 解開大禹治水謎團
近日,張引娣和黃國華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希望能夠破解禹碑文中的“天書”,從而解開大禹治水的千年秘密。
在“禹功磯”巖石附近看到,記者看到兩塊明代和清代的高近3米,寬約1米的禹碑,在歲月的風蝕下變得凹凸不平。
史料記載,禹王碑是中國最古老的記錄大禹治水的名刻,全碑77字,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鐘鼎,也不同于籀文蝌蚪,末行空處有寸楷書“古帝禹刻”4字。
據介紹,歷代中國文人都試圖破譯碑上的文字,沒有成功。日本大禹文化研究會的專家們也來此想破譯碑上內容,最后都無功而返。
“禹碑上的文字有一半字無法確認,如果破譯了,也許就能解開與印證大禹治水中的一些傳說。”張引娣說。
大禹治水在武漢的傳說最早見于《尚書·禹貢》所載“江漢朝宗于海”。南宋紹興年間百姓在“禹功磯”巖石上修建大禹廟,明代天啟年間改名為“禹稷行官”,被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十多年來,張引娣收集了“龜蛇鎖大江、靈龜鎮怪化龜山、忽必烈正名禹功磯、大禹治水收赑屃、總督尋寶鎮水怪、禹青飛帽堵洪水、大禹貯糧米糧山”等眾多故事傳說。
張引娣說,大禹治水在武漢婦儒皆知。至今,她仍記得童年時見武漢的民眾,長江汛期時在“禹功磯”附近的江邊祭祀大禹的情景。
與張引娣一樣,黃國華也進行了二十多年的大禹治水故事的收集與研究。
“武漢地處長江和漢江的交匯處,大禹歷時13年治水最終在這里完成治水,留下了眾多極具傳奇色彩的傳說故事。”黃國華認為,這些傳說對揭開中國早期歷史人文、風俗人情及水利建設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武漢大禹文化博物館館長劉國斌認為,大禹治水傳說主要由華人華僑傳播到海外,如今在日本、韓國等國發現一百多處以大禹命名的地名及祠廟。日本和韓國還有禹王文化節,每年進行盛大的祭祀活動。
今年初,日本、韓國等國家大禹文化研究會送給武漢大禹文化博物館的禹陵、禹祠、禹廟等遺跡圖片300多張,展示了大禹文化海外傳播的“路線圖”。
“希望中國、日本和韓國的大禹文化研究學者能夠合作,共同破譯禹碑上面的文字,解開大禹治水中的一些歷史謎團。”劉國斌說。(曹旭峰)
編輯:陳佳
關鍵詞:禹碑“天書” 大禹治水 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