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專題>2015全國兩會>兩會資料>兩會歷史 兩會歷史

人民政協兩次轉型的歷史記錄

2015年02月28日 14:07 | 來源: 中國網
分享到: 

原標題:人民政協兩次轉型的歷史記錄

  《人民政協重要文獻選編》生動地記錄了人民政協誕生60年來,在人民政協性質和任務上兩次轉型的歷史過程。這對于我們深入研究人民政協發展進步的歷史經驗,深刻認識人民政協的特點和規律,進一步發揮人民政協的作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人民政協自1949年創建以來,在中國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從建設社會主義到在改革開放中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兩次歷史性轉折的重大關頭,曾經有過兩次性質和任務的轉型。

  第一次轉型,發生在我國社會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轉變的歷史關頭,特別是發生在1954年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之際。《人民政協重要文獻選編》上卷收集的文獻,真實地記錄了人民政協這次歷史性的轉型。

  在新中國成立時,根據《共同綱領》的規定,人民政協既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形 式”,又是“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全體會議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的權力機構。這種雙重性質是由當時的歷史條件決定的。本來,在1948年4月 30日發表的“五一口號”中,提出的建國方案是“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但是新中國成立時,通過普選召 開人民代表大會的條件還不成熟。因此,毛澤東和黨中央決定通過政協會議來建立新中國,選舉中央人民政府。這樣,全國人民政協就承擔起了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 會的職能,從而使自己具有了雙重性質。

  經過三年艱苦奮斗,中共中央認為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條件已經成熟,1952年11月 決定立即著手準備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憲法。在這一經濟、政治急劇變化過程中,在黨外民主人士中出現了一些思想認識上的問題,有的提出召開人民代表 大會對民族資產階級和民主黨派是否有利;有的提出召開人民代表大會后,人民政協是否還要繼續存在?如果還要存在,它的性質是什么?它的任務是什么?針對這 些思想認識問題,毛澤東、周恩來召開了一系列會議進行說明。毛澤東說:“人民代表大會制的政府,仍將是全國各民族、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統 一戰線的政府,它對全國人民都有利的。”1953年夏天,中共中央統戰部還召開了第四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討論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后的統一戰線組織問題和民 主黨派人士安排問題。特別是,在全國政協二屆二次會議開幕前兩天,毛澤東召集座談會,發表了《關于政協的性質和任務》的談話,指出:“政協仍有存在的必 要”。“政協的性質有別于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它也不是國家的行政機關。”“政協是全國各民族、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國外華僑和其他愛 國民主人士的統一戰線組織,它的成員主要是黨派、團體推出的代表。”同時,他論述了政協的五大任務,即協商國際問題、商量候選人名單、提意見、協調各民 族、各黨派、各人民團體和社會民主人士領導人員之間的關系、學習馬列主義。后來,在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澤東又提出了“長期共存、互相監 督”方針。這樣,在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轉變的歷史關頭,人民政協在性質和任務上完成了歷史性的轉型,即不再代理國家權力機構,將以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 組織形式、各黨派協商機關和實行各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的民主形式長期存在。

  第二次轉型,發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人民政協重要文獻選編》中卷和下卷收入的文獻,生動地記錄了這次轉型的歷史進程和歷史貢獻。

  以1978年底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期。在全黨摒棄 “以階級斗爭為綱”方針的同時,發生了怎么樣認識中國的階級狀況和民主黨派、人民政協性質和任務的討論。正在大家對這些問題十分困惑的時候,鄧小平在 1979年6月15日,來到全國政協五屆二次會議上回答了這些問題。他指出:“在這三十年中,我國的社會階級狀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我國的資本家階級 原來占有的生產資料早已轉到國家手中,定息也已停止十三年之久。他們中有勞動能力的絕大多數人已經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社會中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與此相聯 系,各民主黨派現在“都已經成為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 力量。”因此,“我國的統一戰線已經成為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廣泛聯盟。新時期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的 任務,就是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維護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為把我國建設成 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奮斗。”也就是說,人民政協已經由具有不同階級聯盟性質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轉變為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這意味著,人民 政協開始了新的歷史性的轉型。

  這次轉型,圍繞著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中心任務展開,突出愛國主義和團結、民主,并進一步 明確了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1980年8月28日在《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要為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作出貢獻》和同年9月29日《充分發揮人民政協的重要 作用》中,鄧小平在論述人民政協性質的時候,明確指出:“人民政協是鞏固和擴大我國革命的愛國的統一戰線的重要組織”,“是在共產黨領導下實現各黨派和無 黨派人士團結合作的重要組織”,“也是我們政治體制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實行互相監督的重要形式”。在1989年1月2日,鄧小平還批示“可組織一個專門 小組(成員要有民主黨派的),專門擬定民主黨派成員參政和履行監督職責的方案,并在一年內完成,明年開始實行。”根據這個批示,黨中央經過研究,明確了我 國民主黨派是參政黨這一重要定位,并在1989年12月頒發了《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

  這次轉型,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人民政協重要文獻選編》所收集到的,從黨的十三屆四 中全會到十六大,再從黨的十六大到今天的文獻,特別是不斷修正完善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中共中央轉發的《政協全國委員會關于政治協商、民主監 督、參政議政的規定》、江澤民的《人民政協繼往開來的方向和使命》、胡錦濤的《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五十五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共中央關于 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中共中央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等重要文獻,反映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 集體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對人民政協制度規范化、制度化所作出的貢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黨在實踐中一步一步明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 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協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機構,是我國政治生 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人民政協的主題是團結、民主;等等。這意味著,從改革開放以來人民 政協的轉型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完善、鞏固和發展的新階段。

  人民政協這兩次轉型的歷史告訴我們,它的地位和作用是誰也否認不了,誰也抹煞不了的。這不僅是因為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國的基本國情這塊沃土之中,而且還因為人民政協具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

  首先,人民政協具有結構上的特點和優勢。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創造。它的構 成不僅與西方議院包括上院或參議院不同,與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也不同。人民政協在結構上由政黨、人民團體、社會界別及其社會精英組合而成。它是中國各政黨 各人民團體大聯合、各界別大合作、社會精英大交流的人民民主實現形式。而且,政協會議的小組是按照界別來編組的,打破了區域性和行政性的壁壘,有利于充分 發揚民主。因此,人民政協是中國發展民主政治的好形式。人民政協結構上的這一特點是其優勢所在。

  其次,人民政協具有功能上的特點和優勢。人民政協這一構成,決定了它必定也只能按照民主 的要求來運作;決定了這種民主主要以協商的形式來進行;決定了這種協商民主是集思廣益、獻計獻策的融智式民主;也決定了這種民主所包含的監督必定是非對抗 性的民主監督。也就是說,人民政協能夠把民主與和諧、協商與監督融于一體,具有獨特的優勢。

  再次,人民政協在運作方式上也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人民政協在結構和功能上的特點,集中 體現在人民政協的運作方式上。人民政協運作的基本方式是實行會議制、提案制和反映社情民意制、委員視察制和調查研究制。人民政協的會議制,包括政協全體會 議、常委會議、主席會議,常委專題協商會,各專門委員會會議等。在中國實行會議制的各種民主機構中,人民政協的會議制是最富有民主特點的。比如人民政協五 年一屆,每年一次全體會議,會議期間,政協委員主要通過大會發言、界別分組會議討論和界別聯組會議討論,提交提案和反映社情民意等形式來履行職責。與此同 時,為了開好會議,人民政協設立了專委會,在會前組織委員進行視察、調研,以期對會議討論的議題有務實的內容和充分的準備。為了發揮政協委員的政治協商、 參政議政、民主監督作用,人民政協還通過黨政領導人或黨政部門領導人聽取大會發言、參加專題協商會、聯合辦案會等形式,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人民政協的會議 制。

  我們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這一政治創新,一定要十分珍惜,十分重視,而不應該妄自菲 薄、自我貶低。《人民政協重要文獻選編》集中反映了我們的人民政協的特點和優勢。因此,作為政協委員也好,作為理論工作者也好,作為關心中國改革發展的公 民也好,我們都應該很好地學一學這部文獻。

 

編輯:孫莉姍

關鍵詞:人民政協 轉型 民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