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記·工作記·工作
余知鵬:砥礪漸入境 履職亦當途
我連續擔任政協委員25年,從委員到常委再到副主席,經歷了政協章程的三次修改、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入憲,踏著人民政協事業不斷發展的光輝道路漸入履職佳境。在恢弘壯闊的中國式民主敘事中,我逐漸體會到制度的優越、政協的優勢、委員的擔當。
一個格物致知的崗位
當上政協委員是在不經意之間,但進入委員角色絕非易事。這個角色要面對全局、融入全局,所需知識面涉及眾多行業和領域,遠寬于所在崗位;所格之物已非所學、所事、所成之專業,而是統率全局的國情、省情、縣情;所致之知亦非本單位本崗位常規工作,而是關系全局的內在聯系。看似平凡之職,卻是內涵“通識”要求的格物致知之崗位。只有在“通識”學習的基礎上,才會有格物的擔當和致知的責任。
這一感悟把我帶進了注重積累的歷程:潛心于各類工作崗位的知識與經驗的積累,所存工作筆記本近30年之多;留心于各類閱讀中的精典與重點的積累,所涉有政治、哲學、歷史、文學作品等;細心于各類政協活動中他人履職所為、所見、所言的觀察之積累,詳細記錄各類履職現場的發言,幾乎不落經歷的每一場。用這些積累中形成的循環往復的貫性鋪成學習生活化、工作學習化的常態,進逼個人的理解與領悟;又用這些積累輔助自己對人民政協理論和政協工作知識的把握。
一塊以言行事的平臺
人們把政協委員的履職調侃為“動動嘴,邁邁腿”,除去其誤解之意,倒也不失為一條深入破解履職語境的路徑。政協非權力機關,雖無決策之權,亦無執行之責,但非決策之外順波逐流的看客,亦非執行之旁的洋洋過客。由此賦予了政協委員代表、代議、代言的政治品性,敢說、能說、善說的責任擔當,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的職責要求。
首先是入局,破好“看客”的門。初任委員履職容易陷入盲說或無語的看客之門。經歷了才知道,不要忙于怎么說,而是要懂得聽聽老委員怎么講,問問提案怎么寫,看看社情民意怎么抓,漸行漸進轉好門外漢的身。
其次是入內,破好“過客”的陣。任了幾年的委員容易陷入“過客之陣”:有點經驗,憑點性情,浮于面上,入不了議政之境。實踐教給了一個遵循,入內得拉直四根線:政策上說了什么,黨政考慮了什么,執行干了什么,群眾需要什么。四根線的交叉點,便是委員抬手要指出的地方,在出手中轉好過客的身。
其三是入道,破好“游客”的興。老委員容易陷入“游客之興”:多數人陪,少數人議,個別人寫,總是入不了道。入道,就是要入察現象、觀矛盾、找出路這一破解問題之道。每一個環節都是委員手、腿、腦并用的平臺。用好每個平臺也就學會了聚焦:虛的不講,實的不亂,明了的說透,不明的再思,把落腳點放在再思的問題上,力求協商與議政能一語中的。
一條接踵事業的通道
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是敬業的內在要求,同時是勝任政協委員崗位所要體現的品格。我把調研作為日常工作來做。每個課題,從方案開始,深究細思每個細節,站在參與調研人的角度上對調研提綱反復琢磨;每場座談或協商都會集中于“聽與思”上,反復盤點收集的意見建議是否有利于問題的破解,反復咀嚼小結是否提煉了足以反映座談或協商的主題;每個調研成果,對所舉證的問題通過協商的形式反復梳理,通過論證與協商的形式反復征求意見。在不斷“反復”中力求成果不放空炮。
盡管耗時費工,但正是在這種苦苦思索中感受到政協有著不同于黨政之職的優勢,有著別人無閑來說、無空來找、無膽敢言、無途來表的平臺,更感受到委員擁有普通百姓無法享有的機會來實現其履職權利,擁有凝聚各界智慧、各方力量的價值,因而總會有一種責任在召喚,有一種軌跡讓自己在堅持。政協委員并非閑職,而是可以把工作變成事業的通道。
(作者系江西省奉新縣政協副主席)
編輯:羅韋
關鍵詞:履職 委員 政協委員 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