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商人郭敬明:將青春標準化
從決定要自編自導《小時代》那天起,郭敬明就一直被稱為“導演”了。
在作家、出版人、藝人、老板之后,“導演”是他最新的一重身份。“郭敬明”這3個字像是生來就伴隨爭議的,從“抄襲”“身高”“拜金”一直到現在的“爛片”,不可否認的是,在商業的評判體系里,郭敬明的每一種身份都是成功的。
郭敬明自己的說法,“很難在華語電影的歷史上找到一部電影與《小時代》相似。”
的確這句話被更多人解讀出不同的意味,從第一部到第三部,也沒有停止過遭受爭議,但《小時代》前三部累計票房已經達到13億元人民幣,票房不可否認地證明了商業上的成功。
從作家到導演
在最世文化剛剛成立的2010年,郭敬明還從來沒想過要做自己作品的編劇和導演,他把《小時代》系列的影視改編權賣給了許多家公司。
《小時代1.0折紙時代》的電影改編權就賣給了當時仍為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張強,也是張強把“小時代”的版權推薦給力辰光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力。
那年8月,李力的合伙人安曉芬、出品過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柴智屏、郭敬明和投資方約在北京見面。那次見面,安曉芬知道了郭敬明大學期間的專業是編導,安曉芬說:“為什么你不導呢?干脆你來做導演。”
阿亮是郭敬明大學時期最好的朋友,也一路跟隨郭敬明成為最世文化的副總裁,阿亮說:“郭敬明非常善于學習,在學習方面,他會永遠低姿態,從大學到現在一直都是。”
在確定要作編劇和導演之后,郭敬明需要在3個多月的時間里寫出兩個劇本。他說:“為了拍《小時代》,花了將近半年的時間彌補自己的知識。”那幾個月他每天都只睡三四個小時。
對于郭敬明當導演,作為多年朋友的阿亮一點都不感意外,大學的時候,他們同屬于編導系,郭敬明曾經把自己的一部短篇小說拍成短片,由阿亮出演,郭敬明對于色感分布等詞匯并不陌生,他把自己描述為“影視藝術技術畢業的工科生”。
從導演到商人
現在郭敬明在許多人眼中,總是那個高效、目標明確、掌控全局的人,在《小時代》系列中扮演“顧里”的郭采潔曾說:“有導演在,就能將自己全部交給他,他讓人覺得安心。”其實,他是從一段艱難的日子里走出現在的樣子。
最世文化在上海市靜安區武定路940號,沒有明顯標識,通常鐵門緊閉。這家公司的前身是2006年郭敬明成立的上海柯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下稱柯艾文化),辦公地點還在上海大連路的一棟寫字樓里,由八九個人的團隊推出青春雜志《最小說》,每月出刊。郭敬明在作家之外,也是公司總裁。
他也把“郭敬明”三個字的品牌價值注入到“最小說”平臺上,用自己的號召力培育作者品牌,僅僅一年時間,落落、安東尼、七堇年都成為青春文學中的人氣作者,他們也變成平臺另外一重號召力,品牌不斷完成復制,公司也開始走向良性循環。
郭敬明也在自己21歲生日那天創立了他的第一個工作室“島”,開始出版面向學生群體的文學雙月刊《島》,最初創建工作室的五個人中,除了阿亮之外,痕痕是他們的校友,而Hansey、清和都是他們當時在論壇上認識的朋友。
他們那段生活就像《小時代》中的畫面,幾個年輕人在上海市閘北區的學校附近租了一套三室一廳的公寓,三個女孩住一間大的臥室里,郭敬明和Hansey兩個男孩住另外兩間小臥室,客廳用來辦公。
2007年柯艾文化僅版稅收入就收獲了1100萬元,公司不斷擴張,但也就在那一年,郭敬明也遇到了創業過程里最困難的一段時期。
《最小說》設計總監Hansey、簽約作者落落都因為與郭敬明的理念沖突和相處方式等問題相繼離開了公司,原來團隊走掉了近一半人。
在團隊出走的那段時間,郭敬明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員頂替,他幾乎每天都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以上。
在堅持了半年之后,《最小說》才找到了適合的設計人員,而一年之后,Hansey和落落也因為各自的原因重新回歸,郭敬明主動調整了合作模式,讓Hansey以獨立設計師的身份與公司合作。
現在最世文化公司內部結構極為扁平化,郭敬明對于公司極具掌控性,阿亮、痕痕、落落等各自運作一個業務部門,大部分關鍵決策都由郭敬明來做,但郭敬明說,“直到去年,最世文化已經成為一家具備完善管理制度的公司”。
郭敬明跟員工的溝通非常直接,會直接指出某些工作缺失,但他又非常能夠給員工安全感,“他有準確的商業判斷,不會擔心某天經濟危機到了,我們會集體失業,他會擋掉外面的很多的事情和壓力,我們可以安心做自己擅長的事情。”落落和笛安每次出現在發布會上,總是微笑著站在郭敬明的身邊。
編輯:羅韋
關鍵詞:郭敬明 青春 小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