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最政協 最政協
1979和平崛起時的鄧小平 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榮毅仁稱:“坦率真誠”
麻煩還是來了。3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一封讀者來信,反對農村中正在試行的包產到組生產責任制,認為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應該穩定;報紙在“編者按”中指出:不能從“隊為基礎”退回去,搞分田到組,包產到戶。當時,王郁昭正在嘉山縣考察工作,聽到這個廣播后馬上往地委趕,路過光明公社,“一進門,公社書記就說,地委書記來了,正好,聽了今天早上的廣播,老百姓來找我們,認為我們又要犯錯誤了,又要受批判了。我們的干部和群眾思想波動很大。”后來滁縣地委研究決定,“各種形式責任制都不要變,到秋后看實踐”。這個時候,萬里到了滁縣地區,聽了這個情況,“萬里說,三級半核算有什么不對?作為報紙來說,你可以登你的讀者來信,我也可以寫讀者來信,這好比公共汽車,你可以打票坐車,我也可以。報社不能管飯吃吧?到了秋后老百姓沒飯吃的話,我要找你縣委書記,你縣委書記要負責任”。有了萬里的這一表態,王郁昭說,“給我們很大鼓舞”。結果這一年滁縣地區糧食生產獲得了大豐收。全省比較,增產幅度最大。
6月,在五屆人大二次會議期間,萬里向鄧小平匯報安徽農村一些地方已經搞起包產到戶但有人反對一事,鄧的意見很簡單,“不要爭論,你們這么干下去就行了,就實事求是干下去”。從黃山下來后,鄧小平召開了座談會,聽取安徽省委和徽州地委主要負責人的匯報,但未對包產到戶發表任何意見。曾志描述鄧小平性格,“他自己不能講話,他一句話都不講,要解決問題的時候,就很干脆,馬上給你解決”。從親人的角度觀察,鄧小平的女兒鄧楠說,“他是一個話很少的人。我們說九句,大概他能說一句”。
第二年,鄧小平說話了(1980年5月31日),“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大包干,一年翻身,改變面貌。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搞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這年稍早一些時候,萬里回憶:“胡耀邦把省委書記們找來,搞不搞包產到戶請大家發表意見,最后達成協議在貧困地區可以搞。當時我說,你走你們的陽關道,但獨木橋不要給我們拆掉,讓我們走一走。”
各種質疑仍然困擾著王郁昭們。1980年,安徽全省包產到戶、大包干到戶已經達到99%以上。王郁昭是在巢湖參加省委會議時看到鄧小平那個講話的,這個談話當時沒有公開發表,講的主要也是安徽的情況,“當時沒有復印機,只能抄,我就叫秘書抄下來。會議結束的時候,當天晚上下大雨,我連夜坐著汽車就回來了,回到滁縣。第二天我就召集縣委書記開會,把這個精神進行了傳達”。這一年國慶節前,中央頒發了75號文,肯定了聯產承包責任制。接著中央連續發了幾個1號文件,大包干為主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迅速在全國推開。
回顧這段歷史,后來升為安徽省省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的王郁昭總結說:“中國不改革是沒有出路的,但是改革從哪里入手呢?我們中國改革在鄧小平的領導下,首先選擇的突破口是中國的農村。”
編輯:劉愛梅
關鍵詞:鄧小平 中國 美國 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