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探索傳統文化的真諦
傳統文化的特色實踐
問:如何將這些價值與精神投入實踐中?
答:這就是我要講的第四個方面,叫“禮”。中國人講禮。前面所講的一切價值和精神都是抽象的,得落實到日常言行中,這必須得有規范。中國有句老話,叫“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沒有規矩就做不成事情。前面所講三點要落實到行動中,在中國就是要靠禮的規范。這也是中國所特有的,西方人主要靠“法”。
“法”是由上而下制定,主要特點是依靠強力的約束,犯法就有法來罰。“禮”是靠每個人的自覺,也在于社會風氣以及輿論導引,基本是自律的形式。違背了“禮”,不是受到外在懲罰,而是受到良心的譴責,受到社會習俗的約束。這一點,在古代是非常突出的。孔子當時就講,仁是什么?“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視、聽、言、動都得按照“禮”去做,而“仁”就具體體現在“禮”的規矩上。
“禮”在古代具有一個很龐大的、包羅萬象的、涵蓋整個社會的體系,大至社會制度,小至社會習俗。其實“禮”反映了一種和諧的社會關系,關系理順了,社會才能穩定。很多東西不是光靠“法”就能夠解決的,現在我們出國旅游多被反映行為舉止不文明,這也是缺乏“禮”的一種表現,不懂得遵守怎樣一種行為規范。當然現代社會光靠“禮”不夠,最基本的還是要依法治國。
問:您所思考的第五方面內容指什么?
答:第五個方面,叫“恥”。這也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特點?!墩撜Z》中孔子弟子問孔子,怎樣才能作為一個士?孔子第一句話就是,“行己有恥”,即做事要有羞恥心,要有底線,要知道有所不為。從個人修養上來講,這是非?;镜囊稽c。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說,圣人之道是什么?他概括了八字———博學于文,行己有恥———就是說,要博學于文,好好學經典;落實到自己行為修養上,就是行己有恥。管子講,“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及其思想的一個特點。
有一個美國人關于中國的報告上說,中國人道德比較低下的原因,在于中國人不信仰上帝與宗教,因為不受上帝與宗教的約束,可以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暫且不論這一報告是否對中國人懷有偏見,單從文化角度來講,其實反映了這些美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知,同時也恰恰反映了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根本差異。西方的文明是建立在基督教基礎上,靠上帝來約束,并在這種信仰基礎上建立它的道德。中國人沒有宗教傳統,但不是沒有自我約束。中國人自己的約束在哪兒?就在“行己有恥”上,有了羞恥心,就會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一旦做了就會喪失做人的資格。中國人講究憑良心辦事,這種自我約束能力是完全發自內心的,而不是靠外在的力量。2000多年以前,中國就已形成這樣一種精神,完全遵從道德的自律。且看《左傳》上所載“季札掛劍”的故事:延陵季札出使晉國,路過徐國,發現徐國國君很喜歡他的佩劍。他想,出使回來后一定送他。但等他回來時徐國國君已死,于是他解下佩劍掛在徐君墓前。他說,我在內心已許給徐國國君,現在怎能因為他已死而違背自己的心呢。這種自我約束完全出自于內心及道德的自律,沒有什么上帝或法律約束。
這五點,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反映了傳統文化的自身特點,從對人的本質認識、對世界的認識,到中國人的行為規范與道德基礎,應該是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內容完全一致的,重要的是要把傳統文化賦以新的內容。比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具體內容,顧炎武講的時候是明末清初,現在就要有新的內容、新的體會,就要和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聯系在一起。像“禮”,現在講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禮”和“法”要相互結合起來,這些東西將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與整個時代大局、社會要求緊密聯系在一起。
實際上,要建設與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指傳統文化在現代的發展;要弘揚與傳承傳統文化,必須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下來對傳統文化做出新解釋,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的,不是兩回事,更不是對立的兩回事。
編輯:羅韋
關鍵詞:傳統文化 中國 文化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