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京津冀一體化不能忽略內蒙戰略價值
內蒙是京津冀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
內蒙古自治區地跨中國的西北、東北、華北三大地區,是橫亙在北疆的天然屏障,肩負著重大的生態安全責任。
從地理位置看,內蒙古東西長2400多公里,毗鄰北京,橫跨東北、西北、華北。海拔高度整體都在1000米左右。
從地勢上看,內蒙古與華北平原的海拔差距達到近千米。在內蒙古高原這道屏障之下,便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內蒙古的生態環境,直接影響到華北、東北乃至沿海地區的生態安全。
更為令人擔憂的是,內蒙古是中國的風口,全年大風日數20—80天,西北部大風日數則在55天以上,個別地區有87天。來自西伯利亞干燥、寒冷的西北風,就首先經過內蒙古。一旦內蒙古高原黃風飆起,沙塵東去南下,幾乎勢無可擋。
因此,內蒙古草原作為華北最大的生態屏障,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正如內蒙古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楊文斌所說,“如果內蒙古的生態狀況得不到改善,中國北方地區,尤其是首都北京的春天就少有‘寧日’”。
從氣候區分布看,內蒙古由西向東跨越了極端干旱區、干旱區、半干旱區、半濕潤區和溫帶濕潤區等五個氣候區。在這五個氣候區,由西向東分布著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齊四大沙漠和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和呼倫貝爾四處沙地及面積遼闊的戈壁,總面積約占中國領土總面積的六分之一。
它們在中國大陸的北緣構成了一道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的萬里風沙線。受蒙古高壓的影響,這道線上春冬兩季每年刮大風20至100天,風蝕沙化嚴重。
從地質條件看,蒙古高原由古地中海抬升形成,松散物大量堆積,砂巖、堆砂巖經多年強烈風、水和凍融侵蝕,形成碎石、砂土、黃土,造成松散地層,成為沙漠化的物質基地。大風、干旱同時發生在春季,極易發生沙塵暴。
1993-2000年,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共發生20次沙塵暴,僅1998年的一年時間里就發生6次。2011年3月26日沙塵暴在阿拉善盟府巴彥浩特最大風速10米/秒,空氣含塵量高達74.89毫克/立方米,是該地區歷年來年日均值的764倍。沙塵暴不僅嚴重影響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還波及周邊地區和京津冀地區。
由此可見,北京、天津地區的自然環境需要內蒙古生態屏障的保護。只有發揮內蒙古的生態屏障價值,才能降低干燥的西北風的前進速度,從而緩解中國北旱南澇的狀況;才能進一步改善中國北方地區和首都北京的生態環境。
內蒙是京津冀地區可靠的能源保障基地
內蒙古的能源保障價值,主要表現在為京津冀地區和國家經濟發展和國民生活提供的煤、油、氣、電等方面的保障。
內蒙古煤田含煤面積大,是中國煤炭資源富集的地區。內蒙古全區有67個旗、縣、市富存煤炭資源。截至2007年7月末,內蒙古自治區已查明煤炭資源礦產地445處,查明和預查煤炭資源儲量達到6583.4億噸。僅2002年至2007年間,內蒙古已累計向國內其他地區供應煤炭6.93億噸,成為名副其實的供煤大省區。
內蒙古的石油資源相對豐富,是中國主要的石油富集地之一。在內蒙區范圍內,有13個可供石油天然氣勘探的沉積盆地,全部面積達47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區石油天然氣勘探總面積的40%。經預測,全內蒙地區石油總資源量為20—30億噸。
內蒙古天然氣資源豐富,可與煤炭資源媲美,是全國天然氣資源第一大省區。在內蒙古境內探明含氣面積553.6平方公里,天然氣儲量274.93億立方米。
內蒙古是我國“西電東送”工程重要的電源基地。從國家確立“西電東送”戰略開始到1999年,內蒙古電網西電東送10年間,共累計東送電量390億千瓦時。內蒙古源源不斷的電能對當時正缺電的北京來說是一場及時雨。早在2003年,內蒙古人就驕傲地宣布:首都每5盞路燈中就有1盞是內蒙古點亮。
截至2009年,內蒙古東送電量累計達到1338.4億千瓦時,成為國家西電東送北部通道的重要電源基地,保證了首都及華北、東北的電力供應。
內蒙古能源保障的巨大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多年來,內蒙古能源工業的發展對京津冀地區和國家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隨著全國產業能級的提高和產業結構的轉型,這種保障價值將明顯增大。
編輯:付鵬
關鍵詞:京津冀 一體化 內蒙古 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