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距離的接近、市場的開放驅動著融合,但特殊利益讓地方政府難以割舍
珠三角一體化 仍須破壁壘
廣東地方媒體不久前刊登了一則新聞,講的是該省出臺一個紅頭文件,提出“統籌推進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新型城鎮化,推動珠三角‘廣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都市區融合發展,打造世界級城市群。”雖然只是小小的“豆腐塊”,卻再次明確了廣東省的態度,給人以憧憬。
不過,僅僅幾天后,珠三角兩個挨得最近、也被認為最有融合前景的城市廣州、佛山,卻相繼傳出消息,聽來頗為意味深長:首先是廣州擱置許久的“限外”有了時間表——2017年底前,對長期在本地使用的外市籍中小客車,在高峰期進行適當限行;又過幾天后,佛山市副市長許國在一次座談會上透露,佛山一環高速化改造已獲省政府批準,意味著這條免費通行近8年的快速路,將實施全路段收費,但本市籍約130多萬輛車(已交了本地年票費)卻可免費通行。
這兩件事,擺在“珠三角一體化”這個大背景下考量,令人五味雜陳。
珠三角,中國最發達的經濟區域之一。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惠州、江門、肇慶9市,以占廣東省不到30%的土地面積,聚集了50%的常住人口,創造了超70%的生產總值。長期以來,距離的接近,市場的開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驅動著珠三角的自然融合;2008年12月《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又為珠三角一體化提供了政策的“尚方寶劍”和行政化的驅動力。
但是,與社會的高期望值相比,珠三角一體化進展有明顯落差,可謂且行且艱難。長期行政區劃的壁壘,形成了固有思維定勢和體制慣性,使地方政府頑固地守護著自己的邊界;背后,更有各自特殊的地方利益,像“領土”一樣難以割舍。
珠三角各市距離不斷“靠近”
在東莞人的印象中,東莞大道和鴻福路交叉口,已經擁堵了一兩年。這里地處外地進莞的必經通道和市行政中心區域,平時車水馬龍,但如今中間半個路面被圍蔽著,僅留下靠路肩的三車道;再加上左轉道被徹底封閉,往往要連等三四個紅燈,才能徹底通過。不過,知情的東莞人并無怨氣,“里面正在建城際輕軌,通車以后,到珠三角其他地方就方便多了。”
事實上,早在1989年中國最早的高速公路之一廣佛高速建成通車后,珠三角各市就開始了不斷“靠近”的步伐。到2012年12月31日,廣珠城軌全線通車,省會至佛山、江門、中山、珠海等珠三角西岸城市也實現了1小時內到達。再加上正在建設中的港珠澳大橋,三條快速交通線形成一個三角形,將廣東的“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個經濟圈和香港、澳門兩個經濟特區完全串了起來。
對于距離的縮短,珠三角市民感受是最真切的。“到東莞、深圳,甚至香港都很方便,十幾二十分鐘一班車,隨到隨買票,買了票就上車,打個盹就到。”在廣州東站,一位乘客將廣深和諧號比作“公交式鐵路”。而在廣佛之間,不論是坐地鐵、公交,還是開車,都能很方便地實現兩座城市間的“穿越”,快捷而且便宜。
由此帶來同城化的“候鳥”生活,也早已不算新鮮。記者認識的很多人,在房價較低的中山、佛山安家,每天乘坐城軌、地鐵到廣州上班,到站后頂多再換乘一趟地鐵,路上時間不過1小時多一點,耗在上下班路上的時間,并不比廣州城內居民長多少。
推進一體化,統籌很重要
在5月18日的廣東省推進珠三角“九年大跨越”工作會議上,廣東省發改委主任李春洪說,在各地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珠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了積極進展。
推進一體化,統籌很重要。據廣東省環保廳廳長李清介紹,通過強化區域污染聯防聯治,切實推動了區域大氣污染和跨界水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的解決,2013年,珠三角地區淘汰“黃標車”13.8萬輛,完成鍋爐整治、油氣回收等大氣治理項目2644項,珠三角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通過印發實施《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積極推行重污染流域治理“河長制”,有力推動廣佛跨界河流等重點河流水質改善,珠三角9市去年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全部穩定達標。
“廣州、深圳、珠海牽頭的3個經濟圈一體化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效,但融合發展還有待深化,省級層面對全域一體化工作的統籌協調也有待加強。”李春洪建議,下一步在加強3個經濟圈內部一體化的基礎上,應促進3個經濟圈之間的統籌協調,加快推進珠三角9市的一體化。
編輯:羅韋
關鍵詞:珠三角 一體化 廣州 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