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蔣華良:為所崇尚的科學而努力
兼容并蓄,學一行愛一行
“蔣華良很開朗,他給我們講笑話,我們都笑得不行了,他卻是最后一個笑的人,很有點冷幽默。”“蔣華良會用英語唱滬劇、越劇,一點也沒有我們想象中的科研人員的拘謹、沉悶或學究氣。”
這是幾位同事對蔣華良的描述,印證了蔣華良在專業學習中“兼容并蓄”的特點。他對自己從事的專業研究并不固步自封,而是以寬廣的胸襟,對各個有利于學科發展的專業兼收并蓄。
這,也與蔣華良的求學之路有些關聯。年僅12歲的他讀到《人民文學》上介紹數學家陳景潤的文章后,深深感受到了數學之美,陳景潤在六平方米的亭子間里“十年磨一劍”,摘取“數學皇冠”的情景,烙在了他的腦海里。于是,他立志要當數學家,并開始自學數學,計劃能到大學學習數學或理論物理學。
1983年,蔣華良參加高考,一心想學數學或理論物理的他,在中學老師的勸說下改填南京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專業,此舉改變了蔣華良的人生歷程。然而,對于學一行愛一行的蔣華良來說,化學也是一個有待探索的奇妙世界,從小愛好數學的習慣也給他今后的科學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通過刻苦學習,蔣華良學有所成。留在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工作后,蔣華良又根據研究的需要,學習了藥物化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和分子生物學的有關知識。新藥研究是一個系統工程化的科技創新活動,需要多種學科的交叉融合,也是學科新生長點的源泉。他應用多種學科交叉的方法和技術,開展藥物設計、藥物新靶標發現等研究,取得了系統性創新成果。
蔣華良還清楚地意識到,在當今科學迅速發展的時代,必須整合優勢隊伍,打破學科界限。他領導的研究群體由計算化學、計算生物學、化學合成、分子生物學和結構生物學研究人員組成,建立了適應“基因組時代”科技發展新趨勢的新藥研究模式。他與所內10余個課題組在合作中組成創新團隊開展有關研究,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創新群體基金的資助,向更高的目標進軍。
蔣華良的坦誠、直率、正直、大度贏得了他人的尊重,使團隊在原來的基礎上發展壯大。而他個人,也是碩果累累-2002年,他獲得第五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項;2007年,他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9年,在上海市第七屆自然科學牡丹獎頒獎會上,他成為獲獎人之一。
但在諸多成績面前,蔣華良從來沒有表現過一絲滿足。他說:“成績是過去的,科學家努力工作,才有未來,才有更加美好的祖國。”
編輯:羅韋
關鍵詞:蔣華良 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