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蔣華良:為所崇尚的科學而努力
“做科研就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害怕坐冷板凳。我們在前面為年輕人鋪路,搖旗吶喊,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為中國科研發展獻計獻力、奉獻一生。”
道蔣華良的名字,遠在他成為全 國政協委員之前-2005年初,華東理工大學一名學生發在BBS上的帖子中有這樣的一句話:“蔣華良院長開始砸錢了!”
2004年下半年,華東理工大學成立藥學院,蔣華良應邀擔任院長。按規定,學校每年給他6萬元的特殊崗位津貼。但是他卻堅持不拿津貼,而是請學榭比準用他的全部崗位津貼成立“蔣華良獎學金”,獎勵學業突出或家庭貧困但積極向上的學生。如此“砸錢”的理由,蔣華良歸于“為所崇尚的科學而努力”,因為“對科學的研究和探索是需要代代相繼的”。
帶著一份敬意,帶著一份期許,我們走近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副所長蔣華良,去了解他的故事,聽他講述團隊的夢想,以及他們為科研發展所做的努力。
睡在實驗室里的“拼命三郎”
“要我用—個詞來形容他,只有四個字‘拼命三郎’。”一位熟悉蔣華良的同事說。他的拼命,來自于他的成長經歷,也來自于他的個性。
蔣華良,這名從江蘇武進鄉間走過來的赤足少年,從小在外婆家長大。外婆家在宜興,宜興是江南的魚米之鄉,自古崇尚教育,有教授之鄉的美譽,出了很多名教授和院士。愛讀書的姐姐和表姐對其也不無影響。
從小學到高中,從本科的南京大學有機化學專業到華東師范大學化學系量子專業研究生,再到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師從嵇汝運院士和陳凱先院士進行藥物研究,“勤奮”二字一直伴隨著蔣華良的生活。
1993年,藥物所實驗室的計算機設備安裝后,蔣華良刻苦地進行課題研究。為了延長工作時間,蔣華良索性晚上睡在實驗室。這一睡就是五年,直到1997年底他的愛人從常州調到上海。攻讀博士期間,蔣華良沒有節假日,經常通宵達旦地工作。辛勤的勞動終于換來了收獲。博士畢業時,蔣華良發表了十余篇論文,博士論文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優秀論文。
以實驗室、計算機房為家的蔣華良在1995年獲得博士學位并留在了藥物所。幾乎每天,他七點半就到所里開始工作,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
從個性而言,蔣華良不僅是個勤奮之人,又是一個認真負責的人,“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學問”是他的人生座右銘。他對一件事情認真、對所有事情都會認真,而一天只有有限的24小時,無論是以何種形式來達成解決問題的目標,蔣華良對自己的行政工作和業務工作都是認真對待,一絲不茍。
2003年初,突如其來的SARS病毒嚴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與健康,全國上下眾志成城,抗擊SARS。在這危急關頭,蔣華良帶領藥物所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全面投入到尋找抗SARS藥物的研究中。從4月20日到6月10日,蔣華良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帶領科研人員夜以繼日進行抗SARS藥物研究。為了獲得抗SARS藥物研究的樣品,蔣華良與同事沈旭一起在12小時內往返于上海和南京;為了較快獲得SARS重要蛋白質,蔣華良、沈旭和學生一起在實驗室連續工作三晝夜。
長期的超負荷工作對身體狀況多少有些影響,四十幾歲的他,看起來有些像五十多歲的人。雖工作繁忙辛苦,但是他的心態特別好:“天天泡在實驗室里,陪著我的唯有一盞盞白熾燈,但是我從不后悔自己的選擇。能用自己的知識、專業和努力,為人類的健康而奮斗,再苦再累都值得。”
編輯:羅韋
關鍵詞:蔣華良 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