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理論文件>界別特色界別特色
關于有效開展界別協商的幾點思考
三、 界別協商要有調研基礎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各種利益關系錯綜復雜。任何一項改革都可能“牽一發而動全身”,涉及眾多利益的調整。提交到政治協商層面的問題多是改革過程中多年銖積寸累的難題,具有極強的復雜性。人民政協具有人才庫、智囊團的優勢,委員多是經驗豐富的領導干部和專家學者。但僅以委員的智慧和經驗可能難以在協商時提出深刻的分析、深度的見解。只有各種觀點的整合、不同意見的碰撞、深入調研的基礎,才能促使協商出真招見成效。
整合各種信息,開展視察和調研,是人民政協履職的傳統形式。開展界別協商需要借助已有履職形式的優勢,優化組合各種力量。一是為界別委員知情創造條件。協商是建立在信息平等的基礎之上。從系統論角度看,界別協商首先有一個信息輸入的過程。在堅持請職能部門為委員介紹情況的已有做法外,要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在資訊如此發達的形勢下,如果及時發布消息、定期披露信息,委員就會增強知情的廣度和深度。二是有序安排界別委員視察調研。全國政協曾于2001年開始組織委員界別視察,先后圍繞科研院所改制組織科技科協界委員的視察、留守婦女兒童問題組織婦聯界委員的視察、產業化經營和農民增收組織農業界委員的視察、南海及邊防問題組織軍隊特邀界委員的視察等等,都取得很好的成效。其經驗值得認真總結。三是充分利用界別視察調研的成果。視察調研報告是委員智慧的結晶,是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的成果。不應該只滿足于領導批示或部門參考,而應使之成為開展界別協商的重要基礎和實現途徑。比如,視察過程中和結束后,就相關問題與有關職能部門開展協商,既直接推動視察成果的落實轉化,又豐富了政協協商民主的層次,有利于實現“增加協商密度、增加交流力度、增加共識程度”的目的。
編輯:劉愛梅
關鍵詞:協商 開展 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