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觀察
活雞銷量普遍收縮一半以上,出場價格一度跌到成本的1/3
“霧”罩廣東養雞業
減產降低上市量,做好防疫保證上市雞安全
溫氏集團所在的云浮,養雞戶連先生陪著家里養的4萬多只雞過了一個惶恐不安的春節。而今,這些雞都已經過了120天的正常養殖期,因溫氏集團受行情所迫推遲收雞,連先生每天都在算著虧損賬,可也不得不繼續等待。
去年12月,溫氏就召開了H7N9禽流感事件應急研討會,要求下屬養雞公司嚴格執行減產計劃、屠宰肉雞入庫、人道毀滅雞苗等手段,大幅度降低上市量,主動應對消費市場萎縮沖擊。減產計劃從今年1月啟動,目前養雞量已比平時減少20%左右。
溫氏有著160家子公司,三黃雞產量約占全國1/5,規模雖大依然是如履薄冰。廣大中小型企業和養殖戶的日子更是難熬。為度過危機,廣東養雞業正積極應對。
開平市禽業協會會長、參皇集團副總經理黃永祿介紹,開平主要采取兩個辦法,一是降價銷往對禽流感不是那么敏感的市場;二是減產,有很多養殖戶直接把養了五六十天的雞宰殺。
除了減產,就是以更高的標準做好防疫,保證上市雞的質量安全。“打鐵還要自身硬。”廖乾章說,雞場有全流程的疫情監測手段:雞苗一進來,就要完成雞瘟、流感等一整套免疫程序;平時雞舍要定期消毒、噴灑消毒水;一批雞出欄后,整個雞舍都要重新清潔,鋪撒白石灰消毒后才進新雞,“養了這么多年,人也沒事,雞也沒事。”
三水區農林漁業局副局長黃天德介紹,他們定期派人到各養雞場巡查抽檢,血樣直接送佛山市統一監測;特別是雞出欄的時候做好產地檢疫,所有的雞都憑檢驗證進市場,確保不讓問題雞上市。“三水一年4000萬只的上市量,至今尚未發現問題。”
政府方面也已給出相應的補貼措施。去年,除了中央、廣東省財政下發的相關補貼之外,各地市農業局也向市政府提出了對于本地家禽養殖業進行補貼的申請。記者從廣東省農業廳獲悉:廣東省將安排超億元補貼資金,主要用于對種禽場生產維持性補貼、新收儲家禽產品的企業補貼及對家禽養殖企業的相關貸款進行貼息。
恢復消費信心,要加強科普宣傳,長遠看養殖業還需提升水平
“從2月18日以后,市場情況有所好轉,銷量和價格都有所回升。”黃永祿說,“最嚴重的時候,賣一只雞要虧12到16元,現在售價回調了一些,虧損相應減少。”
不過,對于未來市場形勢,黃永祿仍不樂觀。“今年上半年估計還會極其困難,下半年情況如何,恐怕得到時候再看。”這跟廖乾章的迷茫如出一轍。
那么,正在苦苦掙扎的養雞業,該如何沖破“霧霾”?黃永祿認為,政府的補貼當然代表了一種扶持、一種溫暖,但相對于巨額虧損,“撒胡椒面式”的補貼如同“杯水車薪”。而對不少專家呼吁過的保險,黃天德說,“因為風險太大,投保分散成本高,保險公司根本不愿意為養殖戶投保。”
廖乾章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消費信心的恢復和市場的回暖。“當務之急,希望能強化理性、客觀、科學宣傳,糾正誤讀,刺激消費回升。”
對于禽類養殖企業和養殖戶來說,要從更長遠的角度考慮如何提高風險防范能力。拿溫氏來說,雖在養雞業上虧損10億元,但集團去年營業收入依然達到了350億元。原因就在于早已實現多元化經營來降低風險,近年來其養豬業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減緩了經營壓力。
“家禽養殖業脆弱,主要原因是專業化、集約化程度過低,行業進入門檻低,散養戶、小企業的專業化經營管理能力較弱,抗風險能力較差。”溫氏集團總裁溫志芬認為,要增強家禽養殖行業產業鏈的抗風險能力,一是要提高家禽養殖的專業化水平,減少疾病對家禽的影響,二是要促進家禽養殖的集約化、產業化發展。“個體散養方式不利于疾病的防控,對市場供求關系的判斷和市場風險的應對能力弱,容易造成資金的盲目投入及退出,這些都亟待改變。”
編輯:付鵬
關鍵詞:養雞 市場 家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