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天下
人民日報任仲平:慶祝抗戰勝利是守望歷史 為了和平
(四)歷史既能激發情感的力量,也能賦予理性的啟迪。對于70多年前的這場戰爭,如果看不到民族精神的生長,就看不清意義和價值,無法讓這段歷史成為不竭的力量之源;如果看不到偉大勝利的根由,就看不清大勢與走向,無法從這段歷史中得到應有的啟示。
這樣一個對比讓人深思:奧斯維辛集中營遺址等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但同樣是在二戰中發生的奪去30多萬中國人生命的南京大屠殺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慘痛的代價、巨大的貢獻,70多年前東方大地上發生的一切,似乎只是輕描淡寫的一筆。正如西方學者指出的,“幾十年來,我們關于那場全球性戰爭的理解一直未能對中國的角色給出恰如其分的說法。”
從世界戰局的走向去觀察、從人類和平的進程去考量,誰也不能否認這樣的事實:在這場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的較量中,中國始終是雙方激烈交戰的東方主戰場,偉大的中國人民不但肩負起挽救國家危亡、爭取民族解放的歷史使命,而且承擔了維護人類正義、保衛世界和平的偉大責任。這是我們今天理應樹立的“全球抗戰史觀”。
中國的局部抗戰,1931年就已開始,是世界反法西斯的戰略先驅;中國始終屹立不倒,牽制和阻擊了日本的主要兵力,是抗擊法西斯侵略擴張的戰略支柱;中國的持久抗戰,遏制了日本的“北進”圖謀和“南進”野心,在戰勝法西斯的進程中與同盟國家形成了戰略配合;中國倡導推動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積極支持亞洲國家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戰略基地。正如一位英國記者所說,“日本只能在中國中止戰斗時可得勝利,但中國民眾絕不中止戰斗”。
即便是在70年后,“中國的幫助”仍讓很多親歷那場戰爭的人念念不忘。1942年4月,美軍轟炸東京的飛行編隊迫降中國,80名機組人員中,有64人在中國軍民幫助下獲救。參加救援的賀揚靈和美軍飛行員杜立特的合影,至今還掛在美國國家航空與航天博物館的二戰展廳中。一位美國學者說,“這雖然是個細節,但卻有沉甸甸的分量”。這個分量,正是中華民族向和平與正義承諾的力量。
我們隆重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是希望點亮歷史的火炬。這不僅是一個古老民族的偉大勝利,更是人類文明的偉大勝利。
(五)歷史是什么?法國作家雨果這樣回答: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沒有歷史的時代是膚淺的,無視歷史只會一次次走入同一片泥淖。信仰正義與和平的人們,之所以痛恨歪曲歷史的言行,就是因為不想讓世界的將來,再回到戰爭的血與火中去。
德國學者卡爾·雅斯貝爾斯把戰爭罪責劃分為刑法罪責、政治罪責、道德罪責等諸多方面。在追究發動戰爭的法律責任外,還必須厘清戰爭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政治和道德的責任,這必然包括反省戰爭原因、承擔戰爭罪行。可惜的是,有些人總是避重就輕甚至拋在腦后。
在德國紐倫堡,審判二戰戰犯的遺址,幾乎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成為反省歷史“看得見”的教材。而東京審判后關押戰犯的巢鴨監獄,7名甲級戰犯被執行絞刑的“死亡之所”,卻在20世紀70年代被拆除,原地聳起的是當時亞洲最高的摩天大樓之一。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演講中,以“曖昧”定義日本的現代性。社會文化的曖昧,會令自身無所適從,如果連戰爭性質都曖昧了,只能造成認識分裂。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發表的戰后70周年談話,再次陷入這樣的曖昧。盡管包含了“侵略”“殖民”“反省”“道歉”等關鍵詞,卻彌散于遮遮掩掩的語境中。真正的誠意,理應化作對和平秩序的尊重。然而,從參拜靖國神社,到解禁集體自衛權;從修改歷史教科書,到否認戰爭罪行,所謂“積極和平主義”的背后,卻時時閃現著挑戰歷史、沖撞公義的盲動和狂妄。
紀念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70周年,德國總統高克表示“不承認奧斯維辛就枉為德國人”。南京大屠殺檔案申遺時,日本政府卻故作“不解”,右翼更是激烈“抗議”。70年來,日本右翼一直在系統刪改南京大屠殺的內容,撤走博物館中的照片,篡改或銷毀原始資料,甚至避免在流行文化中提及相關字眼。對此,美國華裔作家張純如在《南京大屠殺》中憤然寫道:日本作為一個國家仍然試圖再度掩埋南京的受害者——不是像1937年那樣把他們埋在地下,而是將這些受害者埋葬在被遺忘的歷史角落。
不僅是南京大屠殺,日本右翼試圖埋葬的,是他們發動侵略戰爭的罪惡行徑。他們希望通過“占領歷史敘事”,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尋找合理性。于是,日本國內正確認識歷史的主張,被說成了“自虐史觀”;還原南京大屠殺、追問慰安婦的努力,被視為對日本的攻擊;“侵略”罪行被撇開,只剩下日本在戰爭中的“受害情結”。
“墨寫的謊言掩蓋不了血寫的事實”,歷史不會因為無視而消失,責任也不會因為回避而逃脫。與一次次爭論具體問題比起來,日本一些人更需要的是從根本上端正自己的歷史觀念,消除歷史悲劇重演的基礎,真正走向一個全新的未來。
(六)“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這句略顯偏激的話語警醒世人,如果不能從歷史中汲取教訓、收獲經驗,就難以書寫正史、形成正見、走上正路。讓歷史警示未來、讓歷史告訴未來,歷史才能真正成就未來。
當戰爭撕裂了人類的精神世界,正視這一道帶血的傷口,是防止發炎潰爛的必然選擇。戰后很長時間里,侵華日軍老兵武藤秋一從不在家人面前談戰爭。當兒子提起“我認為你們參加的戰爭是侵略戰爭”,父親的心里話卻是“承認這點,就等于否定了我的全部人生”。一場父子對話整整持續了10多年,武藤終于慢慢理解了責任的意義,公開他自己的戰地日記《一道背負》,還原那段侵略歷史。
有良知的人,并不在少數。朝日新聞記者松井耶依,一生輾轉亞洲各國,收集受日軍侵害的慰安婦的證言和材料;動漫大師宮崎駿,敦促日本領導人“痛徹反省”侵略戰爭。直面責任不會讓人生失敗,反而可以讓自己抬頭面對未來。一個人如此,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同樣如此。
也只有從更宏觀的角度理解歷史、認識歷史、把握歷史,人類才有可能走上一條和平的正路。去年此時,一部叫《厚土深痕》的電影,講述了東北人民無私撫養日本遺孤的故事,提出了如何化解仇恨、走向和平的問題。中國人民從來不缺少偉大的寬容和善良:被中國母親養育的日本遺孤,至今感恩第二祖國;從葫蘆島遣返的100多萬在華日僑,稱這里為“再生之地”;關押戰爭罪人的撫順戰犯管理所,用人性溫暖贏來了他們的真誠懺悔。中國遭受了巨大的苦難、付出了沉痛的犧牲,卻以寬闊的胸襟,創造性地開啟了亞洲和解的歷史。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慶祝抗戰勝利 歷史 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