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銳評
背簍、手機與山里娃
原標題:人民日報青年驛站:背簍、手機與山里娃
一年前,我有幸作為一名志愿者在四川榮縣支教,與一大群山中的少年為伴。冬去春來,時過境遷,回想起這群朝夕相伴的山里娃,我總會不覺想起兩樣東西:一個是背簍,一個是手機。
先說背簍。在大山里,崎嶇不平的山路少不得它。踏著晨光,坐在媽媽的背簍里趕集,媽媽背著娃,娃手里抱著菜,等日頭大了,就拿田頭采的荷葉當帽子——這是許多山里娃作文里描述的童年生活。山里娃的祖祖輩輩們都是這樣背著背簍過日子,直到如今拋棄背簍拿起手機的一代。
再說手機。村里孩子的父母多在外地打工,手機成了這些留守的山里娃最好的伴侶。或許是常年與孩子疏離,虧欠心理使然,每逢過年,父母總想把城里“最好的”都帶回家。如此一來,山里娃們的手機絲毫不比城里娃遜色。
背簍和手機,是兩代山里人必不可少的工具,一個承載過去,一個指向未來,如今卻相遇在了山里娃當下的生活里。
在大山里,背簍是優美的、溫馨的,也是沉重的、遲滯的。一只背簍,承載著人生之樂,也承載著生活之重。彼時,山里娃們的父輩,正是順著改革大潮,背著背簍走出大山,見識了大山之外的廣闊天地。而此刻,他們毫不吝嗇地給自己的孩子們帶回最時尚的手機。其中良苦用心,也許不僅為了隨時通話交流,也是為了讓孩子們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班上好多孩子都沒有走出過縣城,他們知道村頭的路有幾個岔口,每條道旁栽著幾棵櫻桃樹,卻不知道幾公里外那條國道的終點是哪里。手機無疑給他們打開了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然而外面的世界是否真像他們從巴掌大的屏幕里窺到的一樣呢?
與家門前那條河的流向恰恰相反,地處大江大河上游的他們,在這個信息爆炸的世界里,反倒是處在傳播鏈的絕對下游。手機不僅會傳遞驚喜,也會傳遞虛幻,和城里孩子看著一樣的電視劇、追著一樣的明星偶像的山里娃們,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他們僅憑有限的生活經驗又怎能區分其中哪些是虛幻,哪些是真實?他們又會作出什么樣的價值判斷?這些困惑沒有人為他們解答。
我曾問過我的這些學生:“你們還愿意背起背簍、回歸田園嗎?”不少孩子們的答案是,“不是不想,是不會。”比如撤點并校,一方面的確節約了社會成本,然而從小學起就在鎮上住校的生活,卻讓許多孩子離農具越來越遠,也離世代相傳的鄉土味道越來越遠。
山里娃家中的三代人,白發人歸于田地,中年人外出打工,而新一代的山中少年,在“無力進城、無心還鄉”的困境中漂泊的,恐怕不在少數。對每一個山里娃而言,從大山走進城市只需要一張火車票,在大山深處看世界也只需在手機屏幕上滑動幾下,但他們精神的真正成長和心靈的還鄉,仍需要跨越數不清的大山大河。
編輯:水靈
關鍵詞:山里娃 背簍 手機 打工 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