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銳評
“衣錦還鄉”和“回家過年”并不矛盾
原標題:高明:“衣錦還鄉”和“回家過年”并不矛盾
每年過年,總有一些年輕人成為“恐歸族”。“近鄉情怯”的原因,或是經濟壓力,或是愛情無著,或是一票難求,或是風俗隔閡。(2月10日新華網)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臨近年關,回家過年、和家人團聚,是許多在外漂泊和拼搏的年輕人內心本能的沖動。但總有許多人因為事業未成、愛情不順,或是其他客觀原因認為自己不夠成功,在家鄉人和親人面前沒有“面子”,未能光宗耀祖,因此打消了回家過年的念頭。其實“衣錦還鄉”和“回家過年”并不矛盾。
積極向上的人都渴望成為成功人士,如此不僅能夠證明自己“行”,還可以證明家族“強”。但若因為自己不成功、或是不夠成功,便選擇在萬家團聚之時、普天同慶之日,“獨自煎熬”,筆者認為并非理智的選擇。前不久有新聞報道,有一名男子因為自己在外“混的不好”,13年沒有和家人聯系,以至于當地公安機關注銷了他的戶口。此般“生離”著實讓他的親人牽腸掛肚,難道衣錦還鄉比和家人團聚還要重要?
當今社會“一切向錢看”的風氣盛行,確實給不少剛剛入職的年輕人帶來許多困擾。就筆者而言,常常回家總會有親戚朋友“關心”我的事業發展情況,逢年過節也照樣給小孩“壓歲錢”。也并未因此就“恐歸”。因為“常回家看看”不是用金錢和成功來衡量,而是親情關系的牽連,沒錢照樣能過年。過于在乎別人的看法,只會讓自己壓力重重。
衣錦還鄉固然好,但是未能“衣錦”還是要“還鄉”。家鄉是生、養自己的地方,那里有父母日夜的思念,也有舊友耐心的等待。他們看重的不是你是否腰纏萬貫,是否功成名就,而是一句親切的問候,一個熱情的擁抱,一場春節的團聚。“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才是應有之舉,畢竟任何東西和親情比起來,都輕如鴻毛。年邁雙親日漸衰老,等到“子欲孝而親不在”時,便悔之晚矣。利用過年之際,陪陪父母和親人,是為人子女應盡之責。
中華民族是一個特別講究孝道和團圓的民族。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背井離鄉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每年春運都是一次“人口大遷移”,“苦求一票”為的只是回家與親人團聚。過年回家既是一種折磨同時也是一種幸福,不在乎是否“衣錦還鄉”,只重視“回家過年”,如此便滿滿的全是愛。
編輯:水靈
關鍵詞:衣錦還鄉 回家過年 恐歸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