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銳評
嫌50太少退回壓歲錢的尷尬該怪誰?
年初二回娘家,一到家放下禮,西安張女士就拿出提前準備好的紅包,開始給孩子們發壓歲錢。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她有些尷尬,一位孫輩的小孩子嫌錢少,竟然把錢退了回來。“我真是沒想到,50元錢還可以吧,錢多錢少不重要,意義最重要。”張女士覺得“很尷尬,還有點生氣,又不好說什么,心情很復雜。”(2月26日《西安晚報》)
任誰碰到這種意外,恐怕都會難堪不已。好在張女士反應還快,面對孩子“不要50要100”的要求,立即用“大家都一樣”止息了孩子的要求。換成筆者,還真是無地自容不知所措呢。
可是,能單純責怪孩子“不懂事”嗎?恐怕不能。因為這一來與社會上金錢至上的虛榮價值觀有關系,二來也很少有人向孩子講過“壓歲錢”的來歷與含義。相反孩子直言不諱,倒再次佐證了童言無忌的率真,這才是璞玉一般的性情,這才是心口如一的表白。大人世界,就很少有這樣的情形。如果這樣想想,張女士或許會稍微覺得安慰一點。
平心而論,我們不少大人對壓歲錢也是知之甚少,沒有或很少對子女進行過這方面的教育。只是把它當成傳之既久的習俗,圖個開心罷了。其實,為了避免尷尬的出現,首先應該檢視大人的責任,補上這方面知識的空白。
據說,古時候有一種叫“祟”的妖怪,大年三十晚上常出來禍害孩子,讓孩子頭疼發熱變成傻子。于是,家家大人都在燈前坐著不睡守護孩子,叫做“守祟”,也即是“守歲”的來歷。后來有人發現,把銅錢放在孩子枕邊,枕邊就會發出閃光,嚇得“祟”逃之夭夭不敢近前,這就是“壓祟(歲)”的意思。也于是,紅包就成了民間流行廣泛的習俗。當然“紅包”還有另外的版本,比如說舊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兒女者,用盤、盒盛果品食物互相贈送,被稱作“壓歲盤”。后來“壓歲錢”取代了“壓歲盤”。清代,壓歲錢帶上了去邪、祈福的成分。
可以看出,壓歲錢完全是一種愛意和呵護的表達,這是其最為純真的本色。只是到了現時,壓歲錢出現了一些異化的癥候,不但攀比成風,甚至成了貪官斂財的機會,在金錢至上的扭曲了的價值觀面前,孩子們出現了上述缺乏禮貌的情形也不足為怪了。這與教育不到位以及家長和社會潛移默化的影響,有著直接的關聯。
讓孩子充分感受壓歲錢傳遞的愛意,讓他們懂得感恩、懂得尊重、懂得向長輩鞠躬施禮,這才是每位家長的責任。一味算計錢表面的數額,反倒把濃濃親情,稀釋得寡淡如水失去價值了。
編輯:水靈
關鍵詞:年初二 回娘家 西安 壓歲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