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曹林:央企高管薪酬何以成社會焦點
近來,有媒體稱央企高管限薪配套方案細則正在審議中,引起廣泛關注。實際上,央企高管收入話題一直處于輿論風口浪尖。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央企高管自曝月薪8000元,立即有網友跟帖稱,“這是侮辱群眾智商”。前段時間有媒體報道“受減薪影響不少央企高管離職”,又有聲音出來“央企高管即使沒工資也是人們爭先恐后搶的崗位”。
央企高管薪酬體系的改革一直在進行,但尷尬的是,無論央企高管受訪時說自己現在月薪降了多少,公眾也沒有表現出滿意,或者不怎么相信,覺得暫時減薪不過是躲避輿論風頭。
那邊被限薪和降薪的高管就滿意了嗎?雖然一些高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現很淡定,表態支持降薪,稱已經適應低薪,但實則言不由衷。將心比心,薪水突然降那么多,心理很難適應。我與好幾位央企高管聊過這個話題,他們私下里抱怨薪酬改革被輿論綁架了,把高管收入拉低到工薪階層的水平,讓經營如此龐大的一個企業、貢獻這么多利潤和稅收的央企高管拿那么低的收入,“是一個笑話”,和國外同行沒法比。
公眾和高管的不滿,都可以理解,因為兩邊的參照系不一樣,不是在同一個話語體系中交流,而是各說各話。央企高管們是拿自己的收入與發達國家的同行比較,而公眾是將之與普通員工的收入比較,與社會的平均收入比。央企高管是拿自己的收入與央企創造的豐厚利潤比較,而公眾則拿央企的政策優勢與民企的劣勢比,抱怨央企的壟斷。高管稱現在的央企相比過去在經營管理上有了巨大進步,而公眾則稱相比發達國家還有很大距離。比較的標準不一樣,自然“各自有理”,以致關于央企高管薪酬改革的話題常常陷入“不可討論”狀態,一提起就充滿情緒。
公眾和央企在看待高管薪酬時的參照標準不一樣,正暴露了央企的模糊定位,一方面參與市場競爭,有著鮮明市場化企業的屬性;一方面又承擔著很多市場之外的政策性責任,有著公共部門的屬性。這種雙重性也表現在央企高管的身份上,既是企業高管,也是進入行政序列有著相應級別的官員。政企不分的雙面身份,自然無法回避身處不同的坐標系中。公眾會把央企看成應受嚴格約束的公共部門,把高管看成薪酬應受約束的公務員;而央企高管則把自己看成創造巨大利潤應受到相應激勵的市場主體。
事實上,央企高管收入的不透明也加劇了公眾的種種猜測,即使現在月薪8000元屬實,這只是基本工資,還有績效工資、任期激勵,更有公眾看不見的各種隱性福利,特別是漫無邊際、花樣繁多的職務消費黑洞。
兩邊的想法可能都沒有錯,問題出在央企身份的模糊不清上——這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可又繞不過去,如果沒有一個清晰的定位,無論高管薪酬降到什么地步,無論薪酬改革如何設計,都無法改變“兩邊不討好”的尷尬境地。
相比央企高管的降薪限薪,近來隨著股市上升,民企高管們的薪水在飛漲。據統計,2014年,2691家上市公司凈利潤合計約2.43萬億元,同比漲幅為6.11%,大部分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水漲船高,高管共獲得薪酬近146億元,同比漲幅8.9%,超過公司凈利潤漲幅,薪酬在1000萬元以上的董事長共有5位,中國平安、萬科仍是行業內高管薪酬領頭羊。對于民企高管們的薪酬漲勢,輿論沒有表現出不滿,沒有人仇恨馬云的財富,也沒有人眼紅王健林的薪酬,這是他們應得的報酬,社會也能分享到這些企業飄紅所帶來的市場紅利。相比之下,央企高管薪酬的“兩邊不討好”著實令人深思。曹林
編輯:曾珂
關鍵詞:央企高管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