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要論今日要論
短命陳家祠廣場背后的老問題
據媒體披露,2009年投入8個多億擴建的陳家祠廣場,卻因廣州地鐵八號線北延段建設,在短短四年內“推倒重來”。記者看到,“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余蔭親境”綠化廣場已被挖得面目全非,令人惋惜。
又是這一類新聞。市民有不滿:如果這不是一次決策失誤,那就很可能是一樁“規劃烏龍”。也難怪公眾頗有微辭,畢竟,從政治學上說,人民是主,政府人員是仆;從經濟學上說,納稅人是老板,政府人員是雇員。仆人或雇員事情沒做好、浪費了主人或者老板的錢財,被批評幾句可不算是苛責吧。
問題是,微辭能否觸及靈魂,批評能否引發反思。看到這則新聞,頗易讓很多人聯想起不久前披露的廣州塔天線的另一單“烏龍”:因不符合空管要求,已經完成了外立面工程的廣州塔施工又得“添酒回燈重開宴”,將已經運回的特種機械跋山涉水再請回廣州,白白又多花了1600萬。兩單烏龍,各有千秋,細節迥異,內里相通。細細辨析,還是某些老毛病作祟。
上面之所以說“又是這一類新聞”,是因為舉凡種種,不勝枚舉,充其量只算舊聞,環顧近年國內各地的種種短命規劃、短命建筑,一種,確是后任領導要做增量,急功近利出政績,或者干脆就是以個人好惡為準繩(比如像安徽淮南原市委書記方西屏這類近年并不鮮見的“風水官員”,拆掉一棟樓、上馬一座橋,往往就憑“風水大師”的一句話)。再一種,則是當時的規劃和建設實在過于草率、短視和權宜,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前瞻性,后面不改不行。比如,目前相關部門尚未就陳家祠廣場投資規劃方案問題予以回復,但知情人士表示,“當時由于亞運會的‘任務’比較緊,所以對陳家祠廣場整體規劃的考慮可能有些欠缺”。既是如此,改還是不改?改,當然要多花錢,還會擔罵名;但是不改,代價可能更巨大。這真的很考驗現在的城市管理的智慧。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兩難,就在于以往各地在城市規劃這樣的公共決策上仍然缺乏一以貫之的科學精神,時而“今是而昨非”,時而“昨是而今非”。究其根本,還是決策的隨意性、一元化、非公開性,始終沒有將公共項目的規劃、建設與使用放到公共議事空間中加以爭論、錘煉和校準。公共話語權(包括專業機構話語權)的付之闕如,將原本應該非常專業和審慎的重大決策之重大責任,壓在了非專業官員的一人之肩。這固然會帶來決策的快感,但又何嘗不是一份受之有愧、過于沉重的負擔?
一個城市,尤其是像北上廣這樣已經趨向成熟和發達的城市,早就該超越粗線條、大手筆的大躍進階段,而應步入精細化、科學化經營的境界。這一梯隊的發達城市,單位面積的基礎設施投入密度大、價值高,牽一發而動全身,所謂“黃臺之瓜,不堪三摘”,“折騰成本”也會相當高昂,因此在城市建設上更應加倍慎重和克制。“不折騰”,應該成為一個共識和底線。廣州多年前提出的“中調”理念,可謂體現了這種謹慎的自我優化意識。像愛護瓷器一樣愛護一座城市,科學細密地畫好藍圖、謹小慎微地“一張藍圖干到底”,這一點知易行難,卻必須迎難而上。
(作者是資深媒體人)
編輯:曾珂
關鍵詞:陳家祠 短命陳家祠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