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留住深山里的“無字天歌”

2014年10月28日 16:34 | 作者:舒迪| 來源:人民政協網-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宰蕩村里可愛的孩子們

宰蕩村里可愛的孩子們

 

72歲的老歌師楊勝元美麗的侗寨

                    72歲的老歌師楊勝元                                 美麗的侗寨

 

  2年,700多天。沒有企業支持,沒有基金會合作,沒有社會資金幫扶——一群熱愛貴州民族藝術的志愿者們,組成一個純草根、非營利的公益組織,發起了一項搶救性保護和傳承侗族大歌、琵琶歌的行動。他們,就是貴州民族民間藝術保護社的成員們,他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為———留住深山里的“無字天歌”

  侗族,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侗族大歌是侗族傳承文化、歌頌自然、傳遞情感、修養心性的傳統載體和形式,已有數千年歷史。侗族大歌是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形式,其曲調悠揚獨特,演唱技巧極高,在國際上被喻為“清泉般閃光的音樂”、“無字天歌”。2006年,侗族大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泉般閃光的音樂”瀕臨失傳

  10月25日,北京。

  在離國家體育場不遠的一家文化交流中心內,一場名為“侗聽”的侗族大歌原生態音樂小型分享會正在舉行。

  來自遙遠貴州的侗族歌師們,以最原始純粹的聲調如天籟般吟唱,歌聲讓全場的觀眾如癡似醉。看著音樂會成功舉行,青曼終于松了一口氣:“希望通過這次音樂會,能有更多人了解侗族大歌。”

  青曼本名劉智,是一位來自黔東南的苗族女子,生活在北京的她還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作為貴州民族民間藝術保護社的發起人,除了照顧兩個孩子的起居飲食外,青曼還要和一群朋友一起為資助更多黔東南的孩子學習侗族大歌而忙碌。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著豐富璀璨的少數民族文化,其中的侗族大歌被譽為“云貴高原上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

  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侗族大歌一經亮相便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侗族大歌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侗族文化的直接體現,是侗族文化及其精神的傳承和凝聚。”青曼說。

  2010年,青曼第一次接觸到侗族大歌,就被深深震撼。

  “開著一輛舊車,在山路上顛簸了3個小時,終于在夜幕降臨時來到了深山中安靜的侗寨。夏夜里,遠處的狗吠、夜色中的鼓樓、稻田的蛙聲……好像這一切并沒有什么特別。”青曼向記者回憶起第一次接觸侗族大歌時的情景:“但是當幾十個身著盛裝的侗族歌者圍坐在寨子中的鼓樓里,他們整齊劃一又包含不同聲部的歌聲清澈透亮地響起,歌聲如天籟般劃破夜空,那一瞬間,我有一種被‘點化’的感覺……”

  但隨后,青曼發現,這如“清泉般閃光的音樂”卻面臨失傳的危險。

  侗族沒有文字,天籟般動聽的侗族大歌被稱為“無字天歌”。而其傳承,也只能是依靠古老的口口相傳。

  “一方面,是侗族文化的傳承者———歌師們在漸漸老去;另一方面,卻是由于侗寨里年輕的孩子們忙于上學或外出打工,沒有時間和機會去學習本民族的傳統文化。”青曼告訴記者,一旦年邁的歌師們去世,就意味著侗族文化傳承的斷層。

  “所以,從那時起我就想,應該為侗族文化的傳承做些什么。”青曼說。

  “想做一件有長遠價值的事”

  與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當下侗族大歌也面臨著傳承人老去、后繼乏人的困境。在以大歌聞名的貴州省榕江縣侗族小村寨宰蕩,由于外出打工和上學,平時已經很少見到年輕人的身影,楊成吉算是個例外。

  楊成吉今年27歲,他大學畢業后,曾經也和同齡人一樣到外面闖蕩。后來因為結婚回家,就加入了民藝社。

  曾幾何時,大歌是侗族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楊成吉所在的宰蕩,有“侗歌之鄉”的美譽。“但現在的年輕人中學畢業就出去打工了。學歌的都是小學生,我這種年紀的幾乎都沒人會了。”楊成吉說。

  據了解,侗族重要的薩瑪祭祀儀式,在宰蕩也已經很少看到。而另外一種很重要的對歌活動,現在也很少見了。

  “那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最盛行的活動,我媽他們那時候都是連唱幾個晚上不休息,洗臉吃飯都在鼓樓里。”在楊成吉的描述中,依稀可以感受到一絲當年的盛況。

  然而現在,這一切卻正在慢慢遠去。

  從2012年9月開始,青曼和一群有著共同目標的志愿者們組成貴州民族民間藝術保護社,試圖多方面保護和傳承侗族大歌。

  “我們想做一件有長遠價值的事情。”這是民藝社全體成員共同的目標。

  侗族沒有文字,留下影像資料非常重要。一方面,民藝社以影像的方式記錄侗族的文化。在民藝社的努力下,一些著名音樂人親赴貴州侗寨進行實地考察,并歷時數月進行了侗族大歌的實地錄制及同期紀錄片拍攝。同時,民藝社還打算與歌師們一起錄制音樂,制作實地錄制的侗族大歌純原生態CD。

  另一方面,民藝社希望侗族大歌能回歸到最純粹的傳承模式———口口相傳。民藝社邀請富有經驗的歌師,每周一次公開教授侗族大歌。同時采用自愿報名的方式,在當地學校挑選有興趣的孩子組成侗族大歌隊,并按學期給予孩子們助學金,吸引孩子們參與。

  “在學習中,讓孩子們認識到本民族文化的價值,提升文化自信,最后形成文化自覺,讓他們從內心自覺自愿地守護傳承本民族的文化,繼承民族文化的薪火。”青曼說。

編輯:曾珂

關鍵詞:無字天歌 侗族大歌 琵琶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