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樂觀社會
青年護士群體:我們最期待的是尊重
原標題:青年護士群體:我們最期待的是尊重
空軍總醫院為新護士舉行授帽儀式。空軍總醫院/供圖
今年5月12日是第104個“國際護士節”。150多年前,護士職業的創始人南丁格爾奔赴戰場時,才30多歲。150多年后,也有無數青年護士日夜堅守在新的“戰場”上。
面對復雜的醫患矛盾,他們有多少不為人知的酸甜苦辣?在護士節前夕,中國青年報記者走進數家三甲醫院,探訪護士節的主人公。
請別叫我們“小護士”
“她是個護士,我就是看不起她!”北京博愛醫院血液透析室護士長王秀榮曾遇到一名男患者這樣怒罵年輕的護士,而起因只是一點小事。
王秀榮選擇了這樣應對:她處理完患者的訴求,將他帶到了血透室的準備間。1米多高、滿是指示燈的透析儀器,一排排26斤重的透析液箱,占據了患者的視野。
“我告訴他,請不要小看護士,讓你康復的這些醫療儀器背后,都有護士專業的操作、維護?;颊哂纱硕淖兞藨B度。”
在我國,護士節是為數不多的行業性節日。但是,人們在生活中,真的了解護士有多重要嗎?
在我國,護士是一個偏年輕化的職業。以空軍總醫院為例,護士中,30歲以下的占到60%以上,多為女性。
在工作中,空軍總醫院護理部主任蘇迅經常聽到患者稱呼護士為“小護士”。“這個稱呼一方面可以理解為護士年輕可愛,但護士們心里并不認同。從某種角度看,‘小護士’也表達了人們潛意識中對護理工作的輕視。”
蘇迅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護理工作并非人們想象中那么簡單。在空軍總醫院,護士人數約占醫護人員總量的半數。
“提起護理,或許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扎針、輸液、拿藥。但實際上,護理工作的專業性很強。社會對護理工作的了解及認知還需要提升。護理人員好比一部精彩影視片中的幕后工作者,為患者默默無聞地付出。”
實際上,救死扶傷的,不僅是醫生。
蘇迅回憶:“曾經有一位‘阿斯綜合征’患者在散步時突然休克,最早沖過來的是護士。她立即實施規范標準的心肺復蘇,使患者轉危為安。患者的女兒也是從醫人員,事后對護士贊不絕口。”
她們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
一名年輕的骨科護士曾讓蘇迅特別感動。“再大品牌的藥劑,也難免有個例問題。我們的護士在2毫升、牛奶顏色的乳劑小瓶里,靠搖出異響,發現了玻璃渣。”
護士查房也有門道。“不是簡單地看病人在不在,白天要觀察病人的精神和飲食狀況,夜間要觀察病人的呼吸、其他異常情況。”
蘇迅回憶,2014年,有一位80多歲的患者已經康復,準備第二天出院。“按常理,一般人都認為不會出什么問題,但護士半夜查房時發現,這位老人正吃力地打開窗戶,打算跳樓,護士迅速沖過去將患者救下。事后了解到,患者覺得拖累家人,才一時想尋短見。幸虧夜班護士及時發現。”
護士節到了,他們從未休息過節
多名受訪護士長均認為,由于我國的醫療現狀,京滬粵等一線城市的醫療需求正急速攀升,醫療資源相對緊缺。以空軍總醫院為例,門診量高達每日逾萬人次,但醫療護理人員數量極其有限,“無形中大大增加了工作量”。
北京博愛醫院急診室護士長王淑華認為,目前護士群體最直觀的挑戰,是巨大的工作強度和不規律的工作時間。
“我們白班是8時到18時,夜班是18時到第二天8時。實際上,通常每一班的護士到點都不能按時下班。”王淑華說,“遇到病人多,或遇有搶救時,有時11時左右才能從單位離開。”
“坐一個多小時的車,回到家已經中午了,飯都不想吃,只想趕緊睡覺,因為第二天還要上白班。和家人都沒時間交流。單身的男生甚至連交女朋友的時間都沒有。”
在“重醫輕護”的現實下,社會倡導“把時間還給護士,把護士還給病人”。“但我們的工作幾乎都是滿負荷,”蘇迅說,“除了繁重的護理外,還要不斷培訓最新的專業技能,面對晉升和考評。”
“春天來了,別人能踏青,對我們而言,節假日正是最忙的時候。”王淑華說。平時每天急診室約接待100名病人,而到了春節、季節交替等易發病的時期,急診室里的病人會增加到150人左右,護士常年節假日無休。
已工作兩年的北京博愛醫院急診室男護士侯曉東說:“國外的護患比大約是1個護士面對3名患者,我們是1個護士面對10名患者,我們的護士要面對和承擔的更多。經常凌晨三四點有救護車送來病人,病床都收滿了,還要在走廊里加床。”
北京博愛醫院護理部向患者發放調查問卷時,一名家屬拉住了他們:“建議給我們的護士多發鞋子。她們一直在走、在跑,特別費鞋子。”
當醫院舉行運動會時,王淑華問誰有體力參加,護士們紛紛回答說:“我太累了,只求睡個好覺。”
相對于工作量,護士的報酬低得驚人。在公立醫院,1名享受一級護理的患者,全天費用僅為9元。
蘇迅說:“9元的工作量包含有:每小時查房,隨時掌握患者病情變化,有些危重患者,需要配備特護,24小時觀察血壓、心率、輸血、引流等數據變化,以及病人的表情、精神狀況等。“有時,患者皺一下眉、嘆一口氣,都會引起護士的警覺。”如果遇到不能下床的患者,護士們還要幫助其剪指甲、洗頭、翻身、拍背……
“選擇這個職業,就是每天都要面對生與死。能夠選擇并堅持5年以上,心中沒有大愛是做不到的。”蘇迅說,“這是一群很有愛的人,骨子里流著愛的血液。”
“真希望病人能多理解我們”
“面對病人時間最長的是護士,面對矛盾最多的也是護士。”這樣辛苦的一個職業群體,卻時常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在北京博愛醫院急診室的護士成澤莉看來,社會上很多人對護士的認知有偏差,“我們真希望病人能多理解我們。”
蘇迅講述了她親眼所見的一個故事。
一次,急診室收治了一位突發腹痛的貨車司機。到醫院時腹痛加劇,醫生考慮為急性心梗,建議進行心電圖檢查。
患者對醫生的決定不解,隨口對負責檢查的護士破口大罵。護士耐心勸說,并堅持為他檢查。結果,在第三次心電圖檢查時發現,果然由于患者長時間疲勞駕駛,突發急性心梗。這讓患者既驚恐,又愧疚。而護士不計前嫌,一邊安慰他,一邊為他進行緊急救治。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醫護人員在急救過程中,應遵循“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則,而多數患者認為,自己看急診就應該最先得到治療。有時護士想解釋,就可能招致打罵,這種情況在各家醫院都時有發生。
蘇迅介紹,醫院的日常管理培訓中,教育護士“一定要有好態度,絕對不能和病人及家屬爭吵”,已經是必備內容。“爭吵肯定沒有好結果,因為許多患者不懂醫護專業知識,所以要耐心地解釋。”
社會上流傳著醫生看病收紅包一說,蘇迅有不同的看法:“醫生護士最希望經過自己的努力,治愈患者的各種疾病。這一切與‘紅包’毫不相干。”
她做一線護士時,曾遇到一位患有腦瘤的外地患者,由于病情惡化,患者家人選擇放棄治療,執意帶他回家度過最后時刻。當時,醫護人員都感到很惋惜,為表達愛心,還為他捐了款。
作為一位從業30多年的護理工作者,蘇迅想告訴患者:“護士絕不能以貧賤、富貴來區分對待病人。我們也期待和患者之間互相尊重。”
如何讓青年護士不流失
“也許最初很多人都是誤打誤撞當了護士,但隨后能堅持下來的人,都在工作中塑造了新的自己。”北京博愛醫院急診室護士于倩說,“生活和工作是相通的,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我們也在成長。”
現在,讓有資歷的老護士們擔憂的是,護士行業的壓力和社會觀念讓很多年輕人對此望而卻步,“想做護士的人越來越少了”。
王淑華坦言,這個行業流動性很大。“很多人工作時間不長,感覺壓力大、工作累、待遇偏低,就轉行了。現在的年輕人都是家里的寶貝,家里也不舍得他們受累。”
“現在的護士多為80后、90后,要激發他們的熱情。護士要天天面對病人的痛苦,如果不能及時疏導心理壓力,可能導致心理問題。”蘇迅說,為了緩和護士工作的緊張,空軍總醫院還舉辦過微電影大賽、攝影比賽、演講會、讀書分享會等一系列文化活動。
她曾針對近500名軍隊醫院護士做過調研,論文發表在《中華現代護理雜志》上。調研結果顯示:“軍隊醫院護士的抑郁情緒不容樂觀,抑郁與社會支持呈顯著負相關。這應當引起社會及醫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視,并提供切實可行的社會支持,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蘇迅認為,培養一名合格護士,需要5至8年時間,所付出的體力和腦力勞動都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屬于社會稀缺人才,值得珍惜。
中國青年報記者了解到,目前,部分大醫院由于諸多因素,導致護理人才流失,有城市生活成本高的原因,而更多的因素,是護理在社會所處的地位使然。
如何讓年輕護士真正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在每年護士節當天,空軍總醫院都會舉行老護士向新護士授予燕尾帽的‘授帽儀式’。這個儀式通常是護士學校舉辦,在醫院并非普遍做法。”蘇迅介紹。
“現在燕尾帽已經不承擔過去‘隔離細菌’的作用,更多是一個護士的職業象征。在宣誓、手捧紅燭的時候,很多護士都會熱淚盈眶。儀式讓他們明白自己具備了足夠能力,‘病人在你手中’,要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
2009年,空軍總醫院為護士們設計了一款Logo:底色采用空軍的主色調藍色,最外圈的花瓣是燕尾帽的變形,里面的黃色圓圈象征著祥云,最中間躍動的火苗,是代表“提燈女神”南丁格爾。
“整個標志遠看像一朵玫瑰花,紅燭象征著護士,永遠燃燒自己,照亮別人。”蘇迅說。記者 莊慶鴻 實習生 張童 王書畫 通訊員 艾素
編輯:王瀝慷
關鍵詞:青年護士 尊重 國際護士節